读《读水浒》心得之一
我在读名人回忆录/传记的时候,我有时愰惚地把回忆录/传记当成了小说来读,回忆录中的交待了一些小细节,我总以为这是为后来某一些事在做伏笔,并希望后面会出现相关的“故事”。
比如,张发奎回忆录中,张发奎最初的经历中,提到了张驰将军,司徒非将军,我读到这里时,总想着后来这二位将军又会与张发奎有交集,他们会帮助张发奎,看完全书,后面再也没有出现有关他们的事了。
好在回忆录是真实历史中的人物,名人回忆中涉及的人也基本是名人。现在网络发达,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些人的一些小传或事迹。看完回忆录,再到网上查一些涉及的人,感觉是在找“彩蛋”。【注:司徒非将军后来在37年南京保卫战中捐躯了。张弛将军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军的军长,最后退守到台湾。】
我通常不怎么看点评小说人物类的文章,总觉得小说塑造的人物是虚构的,有人还一本正经地分析某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我感觉是胡扯。
鲍鹏山点评《水浒》中的武松时,关于武松在飞云浦要被几个人谋害前的心理活动,说武松看穿了几个公差要对付他,他也不急,一边啃着鸡腿,一边观察公差的举动。说得真像是鲍鹏山在现场转播一样。
梁宏达在他自己主编一个节目中说了一个问题,武松为什么在狮子楼上杀西门庆可以下死手,而在打将门神不下死手?因为武松觉得自已刑满后还可以回阳谷县做他的都头。后来被张都监陷害了后,自己觉得没有回归体制内的希望了,就破罐子破摔,放开手脚随性杀人了。
他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水浒》中的武松毕竟是虚构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么的分析,总觉得不对劲的。
在杭州西子湖畔,倒是有“武松墓,想来历史上是有其人了。
点评《水浒》、《三国》、《西游》的作品很多,基本上是被人点评烂了。后人要再写这类书的点评,就要从前人不同的视角来开创新意,否则就是炒冷饭抄袭之嫌了。
最近读了今人押沙龙写的《读水浒》,就是一本这一类的书。我感觉,读此书比读原著还要过瘾。
我们在读《西游记》的时候,经常想到一个问题:孙悟空在花果山的时候,与天兵天将斗每次都赢了。那时的孙悟空战斗力可以爆表的哇。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都是掉坑,要么打不过妖怪,要么直接去救兵。
一种解释是:在花果山,他是一个人为自己单打独斗,失败了就是灭顶之灾,而他的对手天兵天将们只是打工,出工不出力。所以孙悟空每次都要搏命,每次都赢。西天路上遇到的妖怪们,有背景的妖怪是被安排来考验取经团队的,都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可以压制取经团队的战斗力。比如青牛精的精钢圈可以套兵器,金角大王的葫芦可以把他们吸到里面,黄眉大王的人种袋可以把他们吸到袋子里。而那些没有背景的妖怪们这个时候也是为自己打拼,而取经团队是组织的代理人,他们每次打斗的考核指标变成了:不是要赢,而是要保住唐僧的性命就可以了。就是KPI变了,应对的策略就变了。每次有事,只要在唐僧被吃之前,找组织里的“大佬”出来摆平就可以了。当输赢对他们不是关键,他们就没有必要拼命了。
我在读《读水浒》时,也想到了同样的问题,梁山上在上升期,与官兵斗,都是赢的,斗过之后,都有新人加入,队伍都是进一步壮大。与曾头市斗,损了晁盖。(曾头市类似于现在的私营企业,曾头市的武装是地方地主的保安队。大家都要拼一下才能保住饭碗。)梁山被招安后,和方腊集团斗就损兵折将了,因为方腊集团的人没有退路,而宋江集团成了“官兵”。
关于梁山招安的事,还是我的观点,这种政治站队,还是从一而终的好。如果中途换队,最后的结果就是二面不是人了,且结果都不是很好。梁山的人被招安后,被朝廷当枪使去对付方腊的造反集团。让你们二个集团死掐,最后朝廷坐收渔利。而宋江等人最后虽然进了体制内,也不受体制内的人待见,因为宋江有了污点。爱惜羽毛的人,只能敬而远之。朝廷最后还是不放心宋江,一杯毒酒了事。
真实世界中的例子,就是民国时期的“临城火车大劫案”中的主事者,被招安不久,匪首孙美瑶被新任兖州镇守使张培荣诱杀于中兴煤矿公司。
反面的例子:关羽在侧身曹营的时候,因为说好了,找到了兄长而后就去投奔兄长,因为践行了,而得了一个“忠”的美名。当然关羽因为得了曹营的好处,就得为曹营办事,为曹营杀了华雄、颜良、文丑,这个不算违背初衷。关羽后来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而自己宁可因为交不了差而回去受罚,也算是对得起曹操了,也不背叛自己兄长。
关于“捉放曹”这件事,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大概率估计到关羽会放曹操而又要让关羽在华容道守着呢?为什么诸葛亮就认为曹操一定能挺得到华容道呢?如果曹操在华容道之前就意外了,他的计策不就全浪费了?如果诸葛亮安排其它大将在华容道,就可以抓了曹操,这样三国的故事就可以提前结束,结果的天平也会倒在吴蜀一边了。在这一点上,我看了《读水浒》关于吴用的一章,觉得诸葛亮在这一点上和吴用在智生辰纲上用的套路类似,都属于书生做事。
在《读水浒》中,分析了吴用安排生辰纲下蒙汗药的套路:
我要用蒙汗药酒麻翻你们,但是你们不喝怎么办?那我们就化装成七个贩枣子
的客人,先喝一桶给你看。你们还不放心怎么办?那我们在第二桶里也喝一瓢给你看。两桶都喝了,蒙汗药怎么下呢?就在喝那瓢酒的时候,偷偷放进去。
但在安排套路的时候,有很多环节容易出:
杨志他们看见七个贩枣子的就走了怎么办?
杨志他们看见酒就买怎么办?
杨志他们偏偏不买又怎么办?
杨志他们热心地围着酒桶不走,又怎么办?
等等,等等。
明著就是明著,总有经典的例子供我们细评。《读水浒》对水浒的解读视角很新,分析得很到位,让我一口气把它读完。
《读《读水浒》心得之一》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