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丰田传》心得之二
我的理解:精益管理是一个大的概念,大到用四个字来概括“减少浪费”。“精益制造”只是“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中的一个子模块。这是为什么好多的工厂想学丰田而不得其门的原因。所以我们看身边的一些厂,误以为精益就是“5S”。以为厂里推广“5S”了就是精益了。而且,就是在厂里推广“5S”,也是形而上学地在工厂内运动式地强行推广,而且基本上是一阵风。效果就强差人意了。
“5S”是只是“精益”管理的一个小部分。如果企业没有“精益”的基因,或者没有从“5S”的推广中体会到它的威力,这股“5S”的风很快就会停下来,虎头蛇尾也就顺理成章了,虽然大家事先都知道“5S”的威力,至少在推广的时候,大家都觉得“5S”有道理。
这个现象和锻炼身体一样,大家都知道锻炼对身体好,但我们有多少人都是在常立志锻炼。结果都是三分钟热度,几天下来,就不去锻炼了。为什么?因为锻炼的效果不是三天二天就会出现的,也就是锻炼的“反馈”系统来得慢,导致好多没有耐心的人半途而废。
“5S”和锻炼一样,它的效果不是立杆见影能看得见的。
在《丰田传》中,大野耐一要求某一工序的员工,将自己加工好的零件放在一个“框”内。该员工限定做他框内这么的零件,框满了,他就可以停下来玩。一直等到下游员工来把满“框”拉走,他才可以继续生产。这里的框,就是一个“看板”。空框表示有需求,满框表示需求满足了。下游员工过来拿框的时候,还要留下一个信息:他还要多少件。本岗位员工拿到这个信息后再到他的上游去拿原料回来生产加工。这就是“拉动式”生产的精髓。
这里可以看出:按这个“看板”操作,不会有“多余”的零件存在制程中,这就少了“库存”。也少了“仓管”的成本—-人力,空间,转运等成本。最关键的:如果发生了批量的加工质量问题,马上就能发现,就减少了处理不良品的成本。这对于大批量生产,是最最最最关键的。
要将这个“看板”制度玩得顺溜了,它要依靠“线平衡”。线平衡有几个意思:A.某一具体的零件需求平稳。B.零件生产的Lead time平稳。带来的好处是:工人操作平稳,不必赶时间,质量就有了保障。供应商对物料的预测平稳,供应的物料也就会平稳。Just In Time! 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看,就又省去了仓储的成本:人员,空间,转运。
所以这些,都是依赖“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需求要及时发给供方,供方要及时把到货的信息传给需方,完成“物料/信息”闭环。
有人也许觉得:这么玩,得有量才可以啊!是的,我也觉得要有量才可以这么的玩。但是,我要说:丰田当初想到这么的玩,就是因为它发现自己产品没有“量”,无法和欧美汽车企业那种规模化生产下带来的低价格汽车竞争。丰田不是一天长大的!
在我们工厂,我们也使用了“看板”制度。我总觉得我们公司的“看板”和丰田的“看板”操作上有明显的区别,而且我们只是学到了丰田“看板”的味儿,但没有学到它的真髓。
我们厂里,仓库把一些体积小,数量大,金额低的物料,设置成“看板”,典型零件如“螺丝,螺母”。其它零件叫“MO”料。
看板零件,直接在生产线附近设定“看板库位”,满足生产线的需要。生产要用此类零件时,直接自己去取。
MO料,仓库同事要按MO上的数量“抓中药”似的进行备料。一个MO一个MO进行备料存在一个“餐车”上,然后用AGV将餐车送到产线指定的位置上。
产线员工生产时,MO+看板,就可以组装出产品,完成定单。
仓库的同事,会定时巡查“看板库位”的状态。如果发现看板空了,就会补看板物料。
这个办法:省去了员工备“看板”件的麻烦,(年终盘点,看板物料的数量肯定会有误差,但金额数量上,工厂能忍受。)可以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算是“效率”和“质量”之间的一个妥协。
可以看出,我们工厂的“看板”和丰田的“看板”,有区别。
区别在哪里呢?看板的信息不会“流动”—-得有人去专门地看!经常会发现:工人发现零件没有了,然后紧急用对讲机通知仓库的同事立即补料。
是不是有改进的办法呢?我想肯定有。如果在“看板”位上,加一个缺料的牌子,上面载明料号,库位。生产线员工拿物料的时候发现数量不多了,就可以把这个“缺料牌”移到一个集中存放点。仓库的同事直接到这个点取走牌子补料。省去了到处收集信息的步骤。同时也做到了“有计划”补料。
为什么不采取这个办法呢?因为生产线的员工不配合,他们认为物料就是仓库的事,他们只负责用料。我想不明白的是:既然这么样,为什么出现缺料时,生产线要紧急叫料,直接等不就行了?这个也算是各人的格局所限吧。
生活中,有二个“看板”案例。
1,我们汽车仪表盘上的油箱状态显示图标,告诉我们油箱里还有多少油,它将油箱内的信息主动传递出来。
2,在广东的喝早茶的时候,如果茶壶里没有了水,茶客只要把壶盖架在壶口上就可以了。服务员看到这个状态,就会来加水。这叫“揭盅续水”,是茶客和服务生的默契。这里,使用者把信息主动提供给服务者。
揭盅续水的典故:
饮茶时若想冲水(为茶壶水壶加水),要自揭茶壶盖,侍应就会走过来冲水。自揭壶盖这习俗,据说来自清末广州。曾有“旗下佬”(八旗子弟)到茶楼饮茶,将鹧鸪放入没水茶盅,盖好以防鹧鸪乱走,后来企堂(即侍应)冲水,烫死了鹧鸪,遭旗下佬索偿。从此该茶楼伙记冲水前,都要客人先打开茶壶盖。【来源于维基百科–广东早茶】
《读《丰田传》心得之二》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