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食辣史》心得

这一本书,以辣椒进入中国的地理和时间为线索,将辣椒在中国作为食材的演变及对中国饮食的影响作了一个梳理。

读完此书,基本上印证了我一个平时的猜测:食辣地区(以四川为例)不是因为当地气候潮湿,辣椒因为辣而驱寒从而食用,实为当地“贫”也。

总结书中的知识点:

1,辣椒进入中国的时候,作为观赏植物,而不是食材。这一次是从水路进入中国,现存的文字记载辣椒的,明高濂所著《遵生八笺》记录杭州当时的辣椒情况。这一次辣椒仅完成了实体移动,而没有把附加的信息(可食)一起移动到杭州。

2,现存的文字记载,康熙六十年的《思州府志》记录,辣椒作为为食材进入中国人饮食中,最初是盐的替代品而被当地土苗食用。“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这一点我没有想到)思州在现在的贵州北部,靠近湖南。

3,辣椒作为庶民的食材,是因为它“下饭”,现在的“辣”餐馆的平均每客单价较低,也说明了它的“庶民”性。

4,对中国的饮食分类,让我第一次明白了饮食的阶级性。贵族和平民的饮食是有明显的区别,平民为求温饱而吃辣,也就顺理成章的事了。

5,长江上游的纤夫们食辣的原因,因为贫穷,只能吃动物内脏或者变质的肉,用辣椒进行调味。这是辣椒被作为食材一个动机,之前我认为辣椒只是因为当地穷,为了掩盖剩饭变馊,又舍不得弃,只好拌辣椒吃下去。这一本书把食辣的原由说了一个明白,基本上可信。

6,在辣椒进入中国作为食材前,中国本土的“辣材”有:花椒,葱,姜,韭。

7,现存的农作物,很多是外来物种,历史上共有4波外来物种引进。

A.汉代,张骞到西域,引入了 如胡荽(芫荽)、胡蒜(大蒜)、胡桃、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苜蓿、葡萄等。
B.唐代,丝绸之路,引入了菠菜、西瓜、茉莉花、胡椒、阿月浑子、胡萝卜等,
这二波引入的物种,有的冠以“胡”字。都是陆上通道进入中原。
C.明代,地理大发现,大量的农作物被欧洲人带回欧亚大陆,中国也在航海大发现时代得到了这些物产,包括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番薯、菠萝、玉蜀黍(玉米)、番豆(花生)、葵花、南瓜、腰果、豆角、烟草等原产于美洲的作物。
这一波引入的物种,被冠了“番”字。
D. 清代引进的外来物种,冠有”洋”字,洋白菜、洋葱、洋蓟。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初中学地理的时候,说中国“地大物博”,真的感觉有一点打肿脸的意思。放眼看去,现在中国的食材中,本土产的“五谷”(稻、黍、稷、麦、菽),小麦也是起源于中东的。黍、稷现在偶尔在农贸市场上看到。

8,中国的饮食分类,贵族类和庶民类,贵族类的饮食因为有经济支撑,讲排场,很多的菜式都是为了面子的需要,形成了耳餐目食。而庶民类为了填饱肚子,只要能下饭就可以了。所以辣椒最初进入了庶民的食谱中,而上层社会的人不屑于此的。

相对于庶民的官府菜,有几个特点:1,讲究排场。2,菜品取最大公约数,适合最大量的“贵族”,口感易入口,比如红烧肉肉。3,以干货为主要食材,比如银耳燕窝鱼翅等。

平民为了讲一次排场,会在办大事的时候,借鉴一些“官府菜”来充门面,菜品只得形而不得菜品真髓,口感和欢迎程度尔尔,形成了“耳餐目食”。

9,辣椒的这个名字,作为一个外来物种,它借鉴了中国花椒的特点,因为比花椒“辣”而加了“辣”缀。辛甚曰辣。这个名字算是起得很形象了。

书中引申的知识点:

1,杭椒与线椒,为中国主要辣椒品种。二者的区别,描述起来不易说得清。照片一目了然:

读《中国食辣史》心得 杭椒,如羊角
读《中国食辣史》心得线椒

2,阿月浑子,就是开心果了。这个居然是长在树上的,我以为是如花生长在地下的。

3,胡椒,花椒也不是一样东西。

胡椒:来自地中海,中亚。胡椒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藤蔓植物,常攀缘于树木、木棒或格架上,高度可达四米。 花椒,长在树上的,椒字采用了“木”做偏旁,说明了它本身是一种乔木。而辣椒属于草本。

书中关于各地餐饮的消费费用统计,让我对精益生产有了一个新的理解。

有一个现象,东北,新疆餐馆给的菜量足,因为是一份菜,导致它的客平均消费价格上不去。比如:新疆的大盘鸡,一大盘子的土豆烧鸡块。几个人去下馆子,往往点不了几个菜就能吃饱了。而江浙菜,份量少,花样多,一碟皮蛋豆腐就可以是一个正经的菜品。这样就导致了它的客消费单价就上来了。在苏南开的东北/新疆的菜馆,时间长了,也学会了苏南餐馆的套路,份量下来了。

作为餐馆也是要盈利的,从现代工业精益的角度来看,因为量大,导致了餐馆要准备的菜品少,加工采购的量就大,相对议价的空间也大,从而成本低。管理成本也下来了。另一个原因,当地的收入状况也造就了当地的餐馆风格。

苏南的菜馆就是:小批量多品种经营。东北新疆餐馆就是专业化大量生产。它们代表了现代工业的二类生产方式。

最大的收获:我们平时接触的知识,很多都是单个的点。这些知识,用李笑来的观点,不是繁殖类的知识,相对效用不是很大。但如果知识点丰富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了一个专业的知识体系。本书的作者就是在辣椒在饮食上演化的研究最终成书。

读《中国食辣史》心得》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