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物回忆录/传记的乐趣

读了几本民国时期名人的回忆录,对回忆录的主角的一些事就有了一个了解。对在民国这个大背景下的其它事,也有了一点了解。

我个人觉得,读名人传记/回忆录的最大乐趣,就是可以根据提及的人名/事件,通过互联网,查得更多的资料。

另外,我有的时候,把回忆录当成小说看,看到前面有说到一个人,想着这是为后面的一些“情节”作交待,以为这个人以后会出场。戏如生人人生如戏,谁说不是呢?

如果回忆录中,有很多的地名有关的事件,最好找一本地图,对着地图去读回忆录,能理解事件的进程。

通过阅读同一时代人的回忆录,可以看出各人对有交集的事件的不同看法,也相互补充事件背景的信息。

当然,回忆录不是日记,有的时候可能因为记忆而有差错。还有的时候,写回忆录的人是为了给自己洗地而说了一些不真实的事。我个人的感觉,李宗仁的回忆录最不靠谱,基本上是他为自己写的辩护状了。

在民国护法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中国军队的番号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各部队的来历,部队长,参谋长的历史也是让人看得一团乱麻。不过呢,如果按中国的派系来看,部队的来历就好理解了。

民国期间,中国军队的派系,大致上有: 粤系(代表人物:张发奎,陈济裳,陈铭枢,陈烱明,余汉谋等)旧桂系(代表人物:陆荣廷,莫荣新,沈鸿英等)新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李品仙等)湘系(代表人物:唐生智,何健等)晋系(阎锡山,傅作义)西北系(冯玉祥,孙连仲,张自忠等)奉系(张学良等)中央系(代表人物:陈诚,胡宗南,汤恩伯,陈明仁,蒋鼎文等)中央系中又以黄埔系最为强势。

在读张发奎回忆录中,提及一个人:张驰,后来此人结果如何,书中只在备注中说明他后来去了台湾。

读人物回忆录/传记的乐趣

后来在《第四军纪实》记载,北伐的时候,张驰在扩编后的第四军第25师75团任团长。二次北伐后,军队回武汉,张发奎领的这一部分军队变为第二方面军,张发奎任总指挥,张弛任25师副师长。到了1936年,粤系军队改编,他任了64军155师的师长,1944年,张弛任64军军长了。

张发奎回忆录中,还有一个人司徒非,当张发奎最初从始兴到广州谋生的时候,和司徒非混在一起。二个人一起去武昌读军校的,一起从学校里逃了出来。后来张发奎任师长后,就没有再提及到此人。查了一下互联网,此人后来也是粤军中做事,先在蔡廷锴的19路军中做旅长,后来闽变时,做了第10师的师长。闽变失败后,他还在粤系军队中做事,1036年粤系军队改编成151-160师,他做了66军160师的参谋长参加了淞沪抗战,后来转到南京,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在突围时牺牲。可惜了。这里说的另一个林杰兴,在网上没有找到他的资料。樊崧甫后来也是在军界发展,他的事迹就更传奇,可以在百度上找到他的专门词条。

读人物回忆录/传记的乐趣 张发奎和司徒非可是有一起干“坏事”的交情。 参加闽变军队的番号,司徒非任闽变军第10师师长,来自《蔡廷锴回忆录》 国民政府发给司徒非家属的抚恤证书及记录

在蔡廷锴的回忆录中,只说了60师61师的由来,并没有交待大环境,读起来让人有一点一叶障目的感觉。得对照其它资料一起看,才能明白其中的脉络。

1928年2月,陈铭枢改任广州政治分会委员,同年12月升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十一军则扩编成一师一团规模。192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军编遣会议,撤销了第十一军番号,改编为第一编遣区第三师及独立第二旅,并任蒋光鼐为第三师师长,蔡廷锴为独立第二旅旅长。同年,第三师和独立第二旅又被先后改编为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同期的其它部队变化:第一师先把第二师收编了,然后第一师被扩编为:59师,62师,63师】

1930年2月至3月,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在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与阎锡山。同年7月,两师被合编为国民政府军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此军队跟随中央南征北战,直到闽变时被解散,士兵和军官被分散到其它中央军部队了。

在128事变前夕,19路军本来在江西,蔡廷锴只在回忆录中说被通知转移到京沪线一带,但没有说什么原因。

《蔡廷锴回忆录》

但在陈铭枢的回忆录中,对这此事的背景做了交待。

《陈铭枢回忆录》

因为19路军在上海附近,后来就和日本人干了一仗,蔡廷锴也因此仗成名。但后来在8年抗战中乏善可陈了。

附上第四军的简要历史思维导图:

读人物回忆录/传记的乐趣》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