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流动性
今日上海无症状新增指数再一次超过恒生指数,离日经指数阻力位也很近了。有点半开玩笑的说,要是真成立一个中国新冠指数交易所如何?那么挂牌指数里一定有“吉林市退”和“深圳退”,当然也有一些刚上市敲钟的…说不定再搞点指数期货什么的,各个金融机构会主动找上4A公司去安排重灾区的核酸等基层工作。
玩笑归玩笑,说在危机下不恐慌是不可能的,看到陆家嘴的各种基金经理,各种大v都忙碌于抢菜活动中,甚至连某知名投资人都要求加抢菜群,如此魔幻的场景下才会让你们明白,所谓的有钱在灾难到来时和平民并无多大区别,同时也看到一些魔幻的场景,有些“中产”阶级对志愿者趾高气昂,认为自己有身份,应该被优待,甚至对一些服务他们的人出言不逊,甚至还提出各种各样需求希望保证所谓的正常的高品质生活。灾难面前你会发现,大家都轻如鸿毛,坦然接受这样的掉落比什么都好,至少会少些恐慌,像渣这种被隔离快一个月了,一天就吃一顿靠酱油拉花的白米饭,或者剩饭做点茨饭糕,偶尔有点政府接济的菜就够了,至于抢菜什么的,就不给政府添乱了。把抢菜和如加团的时间挪出来,静下心来读点书也蛮好,降低自己的需求也算是一种提供流动性的方法吧。
最近几天的情况来看,似乎政府还是完全没有了解到流动性的缺失在哪,恍若08年次贷危机时,例如当时在危机初期一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没有得到有效救助,市场急剧恐慌,流动性骤然紧张,危机迅速蔓延。而这次上海的疫情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此。
上海的农产品供应模式来看,可能一些领导层片面的以为现代化的城市应该互联网订单覆盖率很足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从日均食品消费量来看,基本上根据快递员每人每天100单,每单3~5公斤计算,仅占日均食品消费量的15%左右,除了快递和商超以外,事实上还有大量的老旧小区需要靠附近的农贸市场买菜做饭。
所以流动性的缺失便在这一环,即便是恢复所有的互联网订单业务规模,依旧很难满足城市的需求。这些流动性的需求并不光是指物流和人,很多基层一线的居委会已经完全不堪重负了,简单的将送菜/核酸/接送病人等多项工作向一线压实也很大程度上的导致了流动性的紧缺,而从优先级来看,似乎最好的办法是调整核酸的频度,和如何将核酸和送菜的工作整合,例如做核酸领取蔬菜,如何在小区内设计动线,说实话这些都是值得基层变更的。
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农贸市场在这一次流动性紧缩时完全无法得到救助,也显示出了一个城市的薄弱性,浦东北蔡附近有一个非常大的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当然北蔡由于疫情封控使得它直接丧失了保障功能,而与此同时伴随着农产品运输而带来的传染链对周边的菜市场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很多菜场也因为感染直接被封闭了。也就说流动性直接丧失了,所以现阶段即便是恢复互联网订购后依然会出现较紧张的局面。
那么作为政府流动性的提供应该在哪呢?可能最根本的办法还是需要降低核酸检测的频度来换取基层工作时间的流动性,或者以滚动的方式来处理,现在反正都按照区域隔离了,A区今天核酸,B区今天发菜,明天对调,何必一定要求时间轴上要对齐呢?回到2020年时,没有核酸检测的时候,也是井然有序的?
另一个根本性的办法就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区域型的农贸市场,这才是提供流动性的根本做法,甚至是流动的做法,今天在A区供应,明天在B区供应,打消流动性的恐慌。因为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活的最苦的而最需要救助的是那些老旧小区,老年人居多,组织能力弱,几乎很多人连申请个核酸码都非常困难,而很多年轻人也因为隔离和老人分住在不同的小区,完全无法帮助。同时这些老旧小区通常规模较小但基数较大,日常消费通常以传统农贸市场为主,因此在这些因素叠加下互联网企业看到的自然就是属于“需求相对少”的小区。因此他们很大程度上只能靠一些野生的菜贩生存,进一步产生了感染的风险,而叠加老年人的基础体质,这些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了。
同时还有一个东西叫流动性羞愧的东西,也就是说因为恐慌带来的过度囤积的现象,导致需求进一步抬高,另一方面上一级政府要求压实责任的同时,物资保障是跟不上的,因为对于中层政府向上级提需求某种意义上…所以需求实际上是因为一种羞愧而缩小了。
以上算是一些观察,或许事后挖一下无症状的数据,再看看分布。而暴露出来的农副产品供应链的流动性风险,值得每个城市的政府去重视,基层人员资源不足和信息反馈系统的问题,也值得各个做城市大脑的公司们好好去考虑。
有些话,只能说到这么多了,有些观察自然也无法详细多写了…
《危机下的流动性》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