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GJB5000B
从2018年起就很关注5000B的升级工作。整个改版周期之久,参与者之广,审核试点之全是国内前所未有的。制定模型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尤其是本土化落地,更是举步维艰,在探索自主创新的软件开发方法的道路上,5000B的诞生无疑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5000B的变化
1. 明确了应用范围
5000B明确定位为军用软件论证、研制、试验和维护活动中的优秀实践集合,并可用于指导这些活动能力的评价和过程改进,同时也阐述了和GJB8000和GJB9001的关系。软件产品全生命周期端到端的扩展显然是5000改版的一个目标。
2. 汲取了CMMI2.0的精华
CMMI仍然是5000的最重要参照物,改版后的模型吸取了不少CMMI2.0的改进:
– 5000B参照CMMI2.0对实践按级别分组,这有助于推动实践域内的循序渐进的改进。
– 5000B取消了通用目标和通用实践,和CMMI2.0一样,用了两个特殊的实践域,实施基础(II)和领导作用(LD)(也就是CMMI里的治理(GOV)),来替代。
– 5000B参照CMMI2.0对实践域(PA)做了类似的调整:将“验证”、“确认”合并为“验证与确认”,“需求开发”、“需求管理”合并为“需求开发与管理”;将“组织过程焦点”调整为“组织过程改进”,“组织过程定义”调整为“组织资产开发”,“测量分析”调整为“测量与绩效管理”。
– 5000B也突出了模型核心实践的目标和价值,以利于推动价值驱动的改进和评价。
– 5000B中有高成熟度实践的实践域和CMMI2.0开发benchmark基本一样,14条四级和五级实践分布和CMMI2.0完全一样,仅未在外部供方管理(ESM)实践域中设置四级实践。
3. 保留了CMMI1.2和1.3合理适用部分,如实践域的分类没有采用CMMI2.0按能力域划分的方式,而是继承了之前的四个分类:组织管理类,项目管理类,工程类,支持类,每类覆盖的实践域和之前类似。实践级别仍从2级开始,而不是像CMMI2.0那样从1级开始。
4. 追加了“立项论证”和“运行维护”两个自己的实践域。
“立项论证”明显是体现了中国军工研发特点,应该体现了新产品立项论证的常规做法。运行维护则定义了维护一般应做的事情。
5. 本地化的努力
5000B明显做了本地化的努力,有一些中国军工特色,除了前面提的“立项论证”的实践域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有特色的内容。如,预定义的四个视图;质量控制中明确可靠性安全性等通用质量属性;集成、部署、交付的一体考虑;在2级中引入一些核心工程实践的要求等。
6. 弱化了高成熟度中统计技术的应用要求
5000B用“量化管理技术”替代了CMMI 2.0中的“统计技术和其他量化技术”,明显弱化了在数据分析中统计技术应用的要求,这也算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虽然MPM中也提到了过程绩效模型,但没有给出明确要求和实例,在术语中好像也没看到过程绩效基线和模型的定义,也许大家对高成熟度的要求应该是什么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5000B的亮点
5000B
诞生本身就是最大的亮点,它走出了中国在软件方法论方面自主创新的第一步。改版团队对
SEI
和
CMMI
研究院的工作都给予了尊重,这份实事求是和谦逊的态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操守。
任何本地化的努力都应该被鼓励,5000B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随着更多中国军工优秀实践的被挖掘,我们会看到更加中国化的软件研发模型。
我很喜欢“外部供方管理”(ESM)实践域中两条三级实践,这也是CMMI的SAM所欠缺的。CMMI中的治理实践域(GOV)中有些内容在中国军工中很难落地,5000B做了必要的简化,我也特别喜欢“领导作用”(LD)这个名称,比治理听起来明确多了。我也认可QA的简化,5000B的QA更加适合当前中国军工的现状。
将一些核心工程实践域纳入2级组织的要求也非常符合中国军工软件研发现状,有利于组织打造一个坚实的研发过程基础。组织资产开发(OAD)实践域中重用资产的实践也是对CMMI PAD的很好补充,实践的描述也非常不错。
5000B画的四类实践域关联图,也很不错,有助于读者对模型有全面的理解;也很喜欢一些5000B的术语,如,全面级,领导作用,履约能力,共性需求,通用质量属性等。
5000B对高成熟度务实的态度也让人称道,其灵活性也适合软件场景,相信在后续的实践中,高成熟度的内容会更加清晰。
5000B的不足
在5000B即将发布之际,我们不应该把重点放在问题上,在后续的实践中它会不断完善的。这里所谓的不足其实更多是笔者的建议。较为明显的不足还是在高成熟度的内容上,考虑到5000还没有正式做过四级评价,内容描述和术语中避开了基线和模型的具体明确要求,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一些困惑,相信随着4级评价的展开中,合理合法的要求会逐步清晰。当然高成熟度的重点是放在分析方法的要求上(如统计和量化技术的使用),还是放在卓越结果、创新管理的要求上,值得大家后面认真考虑。
“运行维护”实践域略显单薄,本地化也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在引入敏捷、精益、DevOps等实践方面尝试较少。希望5000B是和CMMI2.0一样的动态模型,在保证核心内容稳定的前提下,定期收集使用者的反馈,引入业界优秀实践,不断完善。
最后祝贺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5000的老师们,5000的实践者,5000的管理者,在中国软件史迈出了这艰辛而踏实的一步!
《我看GJB5000B》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