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动摇

实在论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在很多年里被众多的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问题,其核心就是讨论世界是不是不依赖人的经验而存在的,但现在解释这个哲学命题的接力棒可能要交到科学家手里了。

《大设计》是霍金写的一本科普书,在第一章里面,霍金就明确的表示了,哲学已死的观点,表明哲学已经跟不上科学的脚步,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脚步。

在古代学科还没有分离的如此细致之前,试图解释世界,解释人类自身的学科都归属于哲学的范畴,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分科的细致,原来哲学家解释世界的责任交给了物理学家,解释自我的责任交给了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应该说不是哲学死了,而是哲学孵化出了无数个孩子,去更好的解释世界。

现在的哲学家无法理解最前沿的物理学发现,也就是他们观察这个世界的视野,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已经被自身的观察手段所局限了,这也就导致他们可能没有办法站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去提出哲学观点。而也因为如此,为世界提出哲学观的任务交给了物理学家。那就来说说为什么原本的实在论开始没有办法解释世界了。

原本的实在论是说,外界的事物是不以我们的观察为转移的,我们观察不观察他,他就在那里。而这个世界观在极为微观的量子力学领域突然失效了,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一个测不准原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观测一个粒子,我们对他的位置测量的越准确,对他的速度测量的就越不准确,也就是我们无法同时精确的得到一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观测就已经影响到了事物,那这个事物在我们观测之前的状态我们又怎么能够获得到呢?那原本的实在论就不成立了。

这就引出了霍金的观点,基于模型的实在论。一个事物实在的存在,是依赖于我们为他所构建的模型的。就比如对于微观粒子,我们既然无法实实在在的观测到他,我们就建立模型去解释他,只要我们建立的模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并且可以预测出一些物理现象,即使这个模型再匪夷所思就都是合理的。如果两个模型可以同时合理的解释是个事物,也都可以准确的预测出未来的现象,那么这两个模型就是等效的没有哪个更正确一说。

当两个模型等效的时候,我们更加喜欢那个使用简便,用起来优雅的模型。就比如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在他们各自的体系下,其实都可以描绘出行星的运转,只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在解释起来更加的方便,模型更加优雅,所以我们最终接受了日心说。

其实除了在深刻的物理学的尖端领域需要用这种基于模型的实在论解释世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下霍金的这个理论,这个问题明天再说。

END

作者:锅哥不姓郭

实在论动摇》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