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地方、两种不同设计的食堂回收餐具窗口能带来怎样的思考?
本文想讲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想讲一讲:两个地方两种不同设计的食堂回收餐具窗口能带来怎样的思考?一个地方是北京,一个地方是上海。笔者这北京和上海的两个公司食堂都用过餐,对这两个食堂感触最大的不同之一是:回收餐具的窗口。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还是先看图说话吧。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是北京的某公司食堂回收餐具的窗口。窗口里有两名工作人员负责收餐具,窗口外面的桌子上摆着两个大的塑料盒子回收勺子和筷子。用完餐的人员首先把筷子和勺子扔进塑料大盒子,然后把餐盘递给窗口里的工作人员或者把餐盘放在窗台上。笔者在北京的这个食堂用餐的时,常常发现,当用餐人多的时候,回收餐具的窗口乱成一团:窗口挤满了放餐具的人,餐具乱七八糟地堆放在一起,窗口里的工作人员也手脚慌忙地收着餐,不时有筷子、勺子掉落地面,甚至是餐盘。
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图一,又会发现垃圾桶摆在回收窗口的前面,看似方便送餐具的人倒垃圾,实际上,因为一个倒垃圾,停顿一下,会阻碍后面的人送餐具。也就是后面的人要等前面的人倒完垃圾,送完餐具后,才能往前上一步,同时还可能引起短暂的道路堵塞。
图二和图三是上海的某公司食堂回收餐具的窗口。与北京食堂的窗口相比,最大不同,一是窗口上安装了一个不锈钢的格子,用来放餐具,二是窗口外的桌子上放了好几个塑料盒子,靠近盒子的墙上写“勺子”、“筷子”等等,提醒用完餐的人们要把餐具分开放在不同的地方。不要小看仅仅几个格子,它给了后面工作人员一个缓冲的时间,不会造成大量的餐具胡乱堆在一起。也不要小看“勺子”和“筷子”这几个字,图一中放了两个塑料盒子的作用也是为了分别放勺子和筷子,但送餐具的人还是经常会随便的扔放。笔者在上海这家食堂用餐时发现,即使用餐的人再多,回收窗口前也会形成短暂拥挤,工作人员的回收效率也会很高,即使只有一名工作人员,也能从容操作。
几张图看完了,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上海食堂的窗口设计虽然会投入一些成本,但是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节约一定人力成本。但为什么北京的食堂没有想起来呢?上海的食堂是怎么想起来呢?
从宏观看,一家是北京的食堂,一家是上海的食堂,一家在北京,一家在上海。其实,北京和上海的区别,不仅能从这两个食堂的不同能看出一点端倪,而且如果读者能够分别在北京和上海都生活过一段时间,就能感受到这两个地方的公共设施设计理念和商业服务水平的不同了。以前,人们都说上海人精明,但不仅仅是精明,而是做事情的态度。上海与北京相比,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秩序与人性化的体贴,尤其是人性化考虑的因素比较多。
从微观上看,北京食堂和上海食堂窗口的不同设计对管理的启发:一是,只要多想一点,多做一步,就可能会提高效率;二是,管理上的一点差别,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效果,不是有“细节决定成败”那句话吗;三是,管理上需要主动地学习和改进,不能一直停留在现状(图一的情形截至到目前,至少十年还是这个样子);四是,管理不仅靠责任还要靠意识和习惯,意识和习惯要靠主动的培养。
从北京食堂和上海食堂两个窗口图片的对比,读者还可以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欢迎读者们一起来讨论吧。
题外话,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的设计和管理,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们不说谁好,谁坏,但是从许多的细节中就能比较出优与劣。
(原文第一次于2016年4月发布在公众号上)
《两个地方、两种不同设计的食堂回收餐具窗口能带来怎样的思考?》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