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严重细菌感染病症的分析

时常听到临床兽医谈论包心、包肝疾病,以及气囊炎在某些地区泛滥,控制效果极不尽人意。由此,该病给养殖企业造成了较高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些人,谈起肉鸡气囊炎就愁眉不展。

在谈论中,很多人认为包心、包肝、气囊炎,好像就是大肠杆菌引起,因此养殖人员投入了更多的大肠杆菌性预防及治疗性药物,养殖成本大大增加,但更多的情况是收效甚微。

这是因为,对气囊炎的发病机制认识不清,养殖企业的老板及一些兽药经销商,企图找到一种气囊炎特效药、找到一个治疗气囊炎的特效手段,从而深深进入误区而不能自拔。

大多数人所说的“包心、包肝、气囊炎”专业术语是“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是一种炎症。为什么在肠道、肾脏、脾脏甚至于骨髓这些部位,我们没有看到类似炎症?炎症有很多种,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和增生”,这三种病理变化往往同时进行,但在炎症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组织器官,三种病理变化各有偏重。我们所见到的是以“渗出”为主的炎症病理表现形式,并且这种渗出又是以“纤维素性渗出”为主,这种炎症常发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心包膜、肝包膜等属大面积浆膜,故这些地方易发纤维素性炎。

简而言之,人们常见到的“包心、包肝、气囊炎”,实际上是“纤维素性渗出物”,也就是机体发生了“纤维素性炎症”。

在动物健康的情况下,机体不会发生炎症,机体发生炎症是由于各种致炎因素,对机体造成了损伤,机体发起了对抗损伤的防御性反应。这种纤维素性炎症,是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血液中的浆液和纤维蛋白原渗出,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大量的纤维蛋白相互交织成网,就成了大家所见到的“包心、包肝、气囊炎”。

纤维蛋白大量渗出,说明血管壁损伤严重,通透性明显增加,多是由病原微生物的某些毒素引起,绝不单单一种大肠杆菌的问题。禽流感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毒支原体、波氏杆菌、衣原体、肺病毒、猪丹毒、结核杆菌等等病原菌及其毒素都能导致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进而发生纤维素性炎症。

虽然禽类上呼吸道和胃肠道常受多种微生物的持续攻击,但并不意味着经常发病。它们本身的天然和获得性防御功能可有效地抵抗感染,抵制病原微生物的增殖或阻止其在组织中的定植。

正常呼吸道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净机制和防御功能,如粘膜纤毛的滤过、净化功能,可有效的清除病原微生物和颗粒。但机长期吸入有害气体、缺氧而喘气、粉尘,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气候突变、维生素缺乏等等因素,常能损伤呼吸道粘膜,导致呼吸道局部纤毛脱落、防御机能消弱。为寄生在呼吸道内的细菌及环境中的细菌继发感染创造了条件,这些病原微生物得以经由呼吸道这一门径而入肺部、进入血液,进而穿过肺泡进入心包和气囊,破坏血管壁、形成纤维素性炎。

肠道通过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及免疫屏障等共同实现了肠道屏障功能,如果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肠粘膜通透性增高,大分子物质细菌可穿越损伤的肠粘膜进入组织、发生移位。肠道是鸡体最大的储菌库,因此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内毒素,但由于肠道的正常屏障功能,门静脉血液中的内毒素量很低,肠道屏障功能被破坏,内毒素大量被吸收入血,导致内毒素血症,进而破坏血管壁。细菌移位及其内毒素血症,是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另一重要门径。

实际上,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能否引发纤维素性炎症,还必须有另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机体免疫机能低下。在病原微生物通过机体第一道防御屏障后,进入血液、组织、器官。在这些部位,机体针对进入体内的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的不同,分别调动体内的吞噬细胞、NK细胞、补体、白介素、干扰素、溶菌酶、抗体等等机制,来发挥进一步的抗病作用,但是当机体免疫机能相对下降时,这些机制便不能有效发挥防病、抗病作用。

说明:转帖请注明“兽药药理与处方技术

几个严重细菌感染病症的分析》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4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