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篇

道德经的分享与解读已经结束很长时间了,期间的收获真的很多。确实值得一读,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其实若不是找到很好的教材,真的看不懂道德经,更大的可能是被人带偏了。

我因为患了重病,才开始拜读道德经的。最初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养生修炼的方法,因为此前关于它的说法神之又神,几乎各个领域都有引用。然而,在我大致读明白了之后,才发现这根本是一个误会。其实它就是一本从哲学角度研讨管理学的书,通篇都是从世界观出发谈如何治国理政。这个误会就像一般人对于佛教的误会一样,他们原本靠近菩萨或者佛祖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接触佛教之后才明白根本是找错了地方。虽然误会了,但也许可能因此而与佛结缘,也许从此改变了人生,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同样,虽然是一个误会,但我似乎打开了一扇门,看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

老子与孔子生活的年代相近,据传孔子还专门去拜访过老子探讨学问。他们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年代,对于上古的传统与制度充满崇敬与向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实际上他们的探求方向一致,角度不同,结论却大同小异,各具特色。

老子道德经的思想被定义为朴素唯物主义,因为他相信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的存在,这个道就是客观规律。虽然由于认知的局限,对于这个规律不甚了解,他就从自然界的现象来推断。那个时代对于自然和认知很有限,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对于自然的认知比当时要丰富得多,但面对巨大的未知世界,现代科学认知的部分仍然只是冰山一角。老子也很明白他们的时代认知折局限性,但是他很聪明地采用开放的态度对待,让自然规律服务于是人类社会。实际上越接近本源的越是真,后来一层层叠加的认知未必都是正确的。不忘初心,就是时时记住出发时的前进方向,那个方向是正确的,不要走偏了。

道德经的思想也同时充满了辩证法的思维,特别强调相对的、变化的,“皆知善,斯不善矣”。因为辩证,所以他的结论往往与一般的认知不同,甚至相反,而后来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道家的说法是对的。也正因为这一点,道家人物被人们批评太聪明太狡猾太自私。因为他们懂得自然规律,知道进退,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会像二愣子一样一个劲地往前冲。同时道德经对于国家管理者的要求极高,国家治理的过错要统治者管理者承担,要求清心寡欲,要求先公后私。一个贪图享乐者根本无法胜任。这两点成为道家学说一直被统治者摒弃,做得最好的也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作为统治者,多么希望属下都是一群惟命是从、勇往直前的书呆子或者二楞子。另外,道德经通篇强调的治国理政的方法就是少折腾,最好不折腾。其实任何时候都一样,不折腾怎么体现领导者的水平呢?其实,不折腾、萧规曹随就需要自信与勇气,一般人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包括皇帝本人。

以道德经为镜子,会发现现代管理学以及现代管理者的所作所为都是错的。那么到底是谁错了呢,其实问题出在目标上。现代人所做的一切就像中国移动的广告一样,都是证明“我能”,就是证明自己多么有能耐。而老子强调的则是“无我”,所以老子的学说不断地被摒弃。

对于我来说,所有的管理学,所有的治国理政都毫无意义。对我来说,学习道德经就是一个反思人生、认识自我的机会。人生总是有波峰波谷,如果你把波谷作为自己的水准线,那么任何一点点的进步与收获都能够让你惊喜。置之死地而后生,把死作为底线,那么人生就充满了意义,活着就要好好地活,做对于自己、家庭、社会的益的事。社会的正能量需要一点点累积,每个人都有条件贡献。

老子希望领导者不要折腾,其实我们普通人也没有必要折腾,回首往事,你会发现,从更长一点时间段来看,折腾与不折腾的效果没有多大的区别。希望每个人按照自己理想好好活,不折腾。

道德经·读后篇

道德经·读后篇》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