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M&M之《暗处的女儿》
《暗处的女儿》是玛吉•吉伦哈尔(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俩人长的真像)的处女作,她像许多有着充沛阅片量、对电影拍摄技法和视觉感官有特殊理想化的要求的电影导演一样,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充满意象的表达方式,甚至有些堆砌过头的嫌疑。(有点严格了,处女作来讲是很棒很棒的了)
截至目前,《暗处的女儿》已经斩获了2021年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第31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突破导演奖;第8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处女作奖。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第79届金球奖上,片也获得了电影类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两项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及女配提名(女主和女配还是同一角色的青中年)。bravo!!
《暗处的女儿》在正式首映之前就已经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电影改编为埃琳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同名小说。作为意大利最神秘也最风靡的女作家,她的作品《那不勒斯四部曲》被HBO拍成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并广受好评。号外!《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正在播送中!
《暗女》是费兰特非常早期的作品,讲述了一位专攻学术翻译的英语老师Leda独自一人前往海滨小镇度假,在那里她遇见了Nina一家,好奇心驱使她在暗中观察妮娜和她的小女儿Elena,这对年轻母女之间无意义的生活琐事却让Leda想起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过往故事,痛苦回忆的交织让Leda卷入了Nina一家的风波当中。
影片前半段,中年Leda口述了自己有俩女儿,分别是25岁的Bianca和23岁的Martha,但当孕妇追问她们在哪时,Leda用一个尴尬的微笑回避了这个问题。这份难言之隐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孩子们长大后出去工作联络少了居无定所之类的,但只有Leda知道这类问题对自己而言那就是在扎心。于是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也是影片后半段贯穿于终的线索——Elena的玩偶丢了。
当然这不是恐怖片,导演也不会让剧情发展成《安娜贝儿》。丢失的玩偶很快就出现了,就在Leda的包里,她坐进车里发现玩偶在自己包里的眼神跟观众的眼神一样是惊讶和意外的——这说明她是在慌乱中把玩偶塞进了自己的包里,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怎么不赶紧给人家还回去啊?导演在这里有意和观众“做对”——因为这个玩偶对Leda而言太重要了。
与多年前来自留宿家中(抛下丈夫和男友环游世界)的背包客的自由感召相呼应的,是Leda通过为Nina提供度假屋钥匙而默许后者追求自我。在思索是否用行动支持Nina私通而展开的心理博弈中,她视自己为后者眼中的“过来人”和“叛逆者”,同时无奈地意识到后者必定会面临比当年的自己更加艰难的处境。Leda在度假屋“看护”自己偷走的玩具娃娃几乎贯穿了整个故事。
影片中Leda和Nina都有出轨的经历,正好昨天和小猫有聊到一点出轨的话题。首先我认为出轨这个概念不针对情感只针对关系,我虽然没有经历但通过我的某些观察,出轨和爱不爱关系不大,大多数都是一种逃避或者说逃离,逃避自身的庸常乏味,逃避现实的枯燥逼仄,逃避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逃避自己从未被爱的事实,逃避自我实现挫败(尤其是中年人,或者说中年男人);是
不愿面对自己“不重要”的结果的木偶戏,是我在此处,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在别处的不甘心,如此绝望的事实,只有通过不断的折腾来逃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出轨、乱搞。不断的到新的别处,直到发现不过是另一个此处,循环往复。当然有一些人是生来的大情种,
生来就性活跃,坏了是“滥交”,好了是“浪漫”,满脑子都是情情爱爱,刚认识一个人就在潜意识里给人打分评估,天生就会接受和释放吸引力暗示,对浪漫关系的需求极高(注意是“浪漫关系”而不是“x欲”)。比如顶顶大名的段式父子。跑题了,收一收…
回到电影,当然也因为她和Nina袒露心扉,在某个时刻,Leda可能觉得Nina能够觉醒,同时也希望Nina永远不要觉醒,她面对自己和面对Nina时的心态是一样纠结和不确定的。然而,人生总是无法兼顾所有,Leda的痛苦和无助,正是普世间大部分女性曾面临过、正在面临、或将来终会面临的。
其实,本片整体观看下来,更加撕裂和痛苦的部分是,女主的丈夫对标国内来说已经属于少见的优质男,尊重女主意愿支持她工作,承担共同的生活育儿责任,有稳定光鲜的工作,长的也还蛮帅…这和看《82年生的金智英》的观感很类似,那就是即便如此,女性还是非常多得牺牲和痛苦,这不是选择的问题,也不是喜好的问题,更不是个人的问题,是社会结构性的问题。
The Lost Daughter,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迷失的” 女儿们,电影还原了小说最后Leda将娃娃还给Nina,对方却用发针刺伤其腹部,夺门而出的这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意外结局。面对Nina诧异甚至有些惊恐的目光,Leda解释说:“I’m an unnatural mother.”
每个女儿不一定都会成为母亲,但每个母亲都曾是谁的女儿。一个痛苦的母亲一定曾是一个迷失的女儿。母性是一种天然的动物性的本能,一个人社会性自我性越强,越不容易成为一个母亲。 “A mother is a daughter who plays。”Leda把自己对女儿的情感投射到了nina的身上,同时也把nina看作是年轻时候的自己。
Leda与女儿们偶尔有快乐的瞬间,但回忆碎片中更多的是女儿们对她无尽的烦扰,尖叫声、哭喊声伴随着欢笑声如影随形。近几年来的女性主义影视作品都喜欢在海滨拍摄,用大海的浪涛声掩盖一个女人的烦躁心情。以前的文艺作品喜欢把女人比作水——温柔、清澈、润物细无声。女人实际上是千万注水化作为大海的整合,暗潮汹涌的内心始终在为下一次爆发做准备,海面上低矮的浪花随波由远及近袭来以后,也能把人狠拌一跤。就像很多看似平静朴素的中年女性,内心的暗涌和私下生活的波澜,通常都很惊人。所以我最喜欢中年的女性,矛盾、丰富、迷人。
最终在两个女儿五六岁的时候,Leda离家出走了。她把女儿们留给了丈夫,只身走进了学术的世界。在她离开女儿们的三年时间里,她潜心投入学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学术圈子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了肯定,风头甚至盖过了自己的前辈;她出入学术讲座、与那些和自己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的人共事、肆无忌惮地买醉、与学术新星恋爱,再抛弃他——一切都像是她在拥有孩子之前所能想象到的完美人生。但女儿们始终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存在,并且在一个她看不到的地方慢慢成长,和她的罪恶感一起。
影片成功地让人在Leda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最别扭的一面:
想要假装坚强因此拒绝别人的善意、想要放手一搏却始终无法放下自己的矜持。
导演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聚焦于勒达的表情变化,让观众如密友般凑近了去观察她的眼睛、她的皱纹、她的微表情,她的情感转变。
电影中大量的借喻手段都在进一步帮助观众理解勒达的内心世界:
夜晚如警笛一样不断在空房中闪烁的远灯、天亮前死在枕头上的蝉、从内部开始腐烂的果篮……这些借喻手段一再隐晦又急切地向观众表明,Leda并不是一个看起来表面简单的中年知识分子,她的真实生活一如这场表面美好的度假胜地般虚伪。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到中年还未向社会规则妥协的女人。或者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中年女人。她们如果不是被家庭和朋友保护得太好,不用自己迎难而上去见识过世界的险恶;就是已然经历过大风大浪,在成为社会规则的奴隶之前首先成为了那个打破规则的人。
奥斯卡影后Olivia·Colman饰演的Leda(她真的好强!!),在影片开始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性格乖张、我行我素、沉浸于自己学术生活的中年教师形象。她带了整整一个行李箱的书来海边度假,每天的度假生活就是在海滩边看书写作、远离世俗的纷扰。
Leda和过去女性电影中千篇一律的独立女性形象不同,她不艳丽、没有自信到发光的气场,看上去就只是一个普通女人。Leda用学识将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用精神物质丰满自己,偶尔也会产生寻找刺激的念头,但又不希望他人闯入自己宁静的生活。本片基本可以看做Colman 的独角戏,青年Leda(jessie buckley也很美的,演技也赞)的回忆和中年Leda的现实交织,达科塔约翰逊被衬托的真的很花瓶,当然里面一些很颓的造型还是美得。
Colman曾主演《宠儿》《伦敦生活》《王冠》《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她演过姿色各异的自信女人,职场女性、警探、皇后、女王……男人的自信伴随着长年累月的自我肯定,而女人的自信是一段以自我否定为起点的艰难坡道,常常跟随着她们的身份背景和年龄所改变。Leda的自信来源于她作为一个学者所拥有的精神世界的厚度,大多数性格慢热的学者能够靠这面厚墙伪装起他们的真实情感,将他们和令人烦扰现实社会隔离,自愿在相对平静且安全的学术世界里画地为牢.Leda很难通过寻常的方式和周遭环境相处——就像是在吃一颗鸡蛋,需要用力将外壳打破,才能接触到内部柔软脆弱的心。
(影后其实长得有点像我姥姥)
她离群索居,避免和其他游客产生虚情假意的交流,在旅馆里独立住了两三天,才头一回坐到旅馆楼下的餐吧里用餐。旅馆管理员出自善意想陪伴独自用餐的Leda聊天,却遭到了Leda直白的拒绝。左思右想到餐完毕,Leda才开始后悔刚才自己的举动,或许出于歉意、也或许是出于“旅游在外总是要寻找刺激”的心态,Leda还是决定径直走向管理员。管理员正背对着她打牌,Leda鼓起勇气狠狠地拉低了自己的衣领,悄悄凑近了管理员的耳朵,亲昵地说了一句挑逗的意大利语,结果把对方吓了一大跳。(小惊喜是美剧normal people的男主也有出演,该剧也是费兰特作品改编,20年年度十佳,推荐)
leda告诉nina:“我太爱她们了,在我看来,这种对她们的爱阻止了我成为我自己。”
《暗处的女儿》挑战了大众对母性的认知,揭开女性作为母亲的角色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尖锐又诚实地指出了传统社会对母亲这一角色的道德绑架。在威尼斯首映之后,针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始终处于两极化,而这两极化的评价无外乎归结于对“母性”的争端。
“称职的母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对有些母亲来说,能忍住不揍孩子就是称职的表现;主流社会大多都要求一个母亲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孩子身上,用育儿的琐碎事物填补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而一个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躺在床上陪孩子玩一会的父亲,也能被称为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墨守成规的道德规则实际上是在为父亲应尽的育儿责任开脱。Leda在家里需要专注于做听译,无暇理会女儿们的尖叫声,丈夫在家里想打电话,就要求Leda停下手中的工作,安抚女儿们的情绪。
无私的母爱注定意味着母亲需要消耗自己原本的人格去陪伴孩子们的成长,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现实家庭中,父亲仍然会保留着“孩子气”的那一面,而母亲身上作为“小女孩”的情感特征已经消失不见了。任何一个母亲都会面临割舍“自我”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情绪,Leda选择了极少数人走的那条路。
影片似乎只单纯指出了一个困境,用一种压抑又残忍的方式。
有人评价本书是“
一本有关母性矛盾的诚实到近乎残酷的小说”。
在
接近尾声处,Leda与Nina在集市的对话将这一点呈现得淋漓尽致,前者向后者袒露了自己当初选择离开和回归的原因:
离开,是因为当时的她认为“对女儿们的爱会让我无法做我自己”,而回归,还是出于“以我为中心”:
因为“没有女儿们在身边,更让我感到一事无成、空虚无望”。
Leda的心情都是复杂极端的:她一方面满足于自己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怪罪于自己离开女儿们三年;她想用自己的经历劝解Nina追求自我,但Nina看到的只有Leda痛苦之下表现出来的病态举止。是的,她放弃了女儿的那三年,去追寻自我,但是到头来也依然很煎熬,不快乐。似乎是一个无论怎么选择都不能幸福的博弈,这正是电影的可贵之处,并没有为了迎合和“独立大女人”的政治正确,而刻意创造一个美好结局,或者塑造一个过于理想化的角色。本片和导演采用的偷窥式的拍摄手法类似,都只是一个观察,一种呈现,没有结论也没有出路,只是把痛苦和现实捕捉下来,展示给大家看。这很好。
当然,如果一个人一段路,无论向左走或者向右走,都会遗憾和痛苦,那么一定是路的设计有问题,或者不应当只有左右这两个选择。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和母职惩罚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
影片的最后,Leda倒在海边,海浪一层又一层地拍打在她的身体上,一个母亲在与自己内心的责问和辩解之中湿透了。她的痛苦,悔恨,来自于自己不曾真的后悔。人生再重来可能还是会如此这般选择。
这几年时常有人说母性可能是种社会建构。我觉得母性是真实的,我自己都会偶尔感觉的汹涌的爱意,但它却不像宣扬的那般纯洁、纯情的和绝对高尚,其中的残忍、恶意、甚至仇恨也是真实的,那些不是母性的反面,而是母性共生的一部分。和身边一些已育朋友聊天,都是痛并快乐着,都是有无数想要“掐死的瞬间”和“甜蜜的瞬间”。或许不只是母亲与孩子,世间其它足够亲密的关系都是这样的循环。
这部电影说明了这一点。它讲述了一个女人从海滩度假开始的一段意外反思,风格像悬疑片,这捕捉到了反思这种独特思考形式的核心:反思总是不期然地发生。悬疑/惊悚/缺乏最终解决,这正是反思的质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了电影制作的幕后核心工作,荧幕上的女性角色塑造也变得越发立体、朝着现实主义的形象靠拢。最早,女性角色在电影荧幕上是英雄的点缀,或终其一生为家庭奉献的母亲,女性的荧幕形象需满足社会对女性群体理想主义式的期待;现在,多元化的制作团队能够借由电影,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女性故事,让角色展现女性群体不曾表达、但又真实存在的一面。女性电影的特点在于,它剥开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不得不隐藏起来的虚伪而又富有悲剧色彩的一面,用戏剧般的手法搬上荧幕,讲述的却是每个女人都感受过的普通的一生。
我们需要更多的女导演,改编更多女作家的作品,拍出更多女性之间的故事。不是被推崇的母亲,不是被美化的情人,不是衬托和推动男性成长的工具人,是在生活中崩溃,在自我里挣扎,不那么正常的却活生生的人。
(全女主创的画面多美妙)
《每周M&M之《暗处的女儿》》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