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三箭定天山
唐诗为镜照汗青
第十八章
定远何须生入关 仍留一箭定天山
投笔从戎
李益最有名的作品,大概是那首约会被恋人放了鸽子之后写的失恋诗《写情》: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前文提到华罗庚用“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去质疑的著名边塞诗人卢纶,正是李益的姐夫。而李益自己其实也是一位优秀的边塞诗人,我非常喜爱他那首四句中用到四个典故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第一个典故是“伏波惟愿裹尸还”。伏波将军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第三章中已介绍过,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个典故是“定远何须生入关”。班超年轻时的工作是抄写文书。有一次,他正在伏案挥毫,突然掷笔叹息道:“大丈夫应该学习张骞,在域外建功立业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一直干这种笔墨营生呢?”他第一次为国出使鄯善,认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带领随从三十六人击杀匈奴使团,挽回外交颓势,初露锋芒;后来又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几乎不费大汉的钱粮兵马,仅靠整合西域各民族杂牌军就为汉朝征服平定大小国家五十余个,威震西域。当时与汉朝、罗马、安息并称四大强国的贵霜帝国因为求娶汉朝公主被班超所拒,动用七万雄兵越过帕米尔高原来犯,结果被班超打得大败,从此纳贡求和。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侯,所以后人尊称他为“班定远”。孙中山先生为蔡锷将军题写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就是以班超、马援这两位东汉名将作比,高度赞颂了蔡将军的爱国热忱。
图片来源于网络
班超身上至少出了“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以夷制夷”“万里封侯”四个知名典故,能与之相比的人寥寥可数。班超年近古稀时思念故土,上书汉和帝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第三个典故是“莫遣只轮归海窟”。春秋秦晋争霸之时,晋襄公亲帅晋军在崤山险隘对孟明视率领的秦军发动进攻,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秦军“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在这里指代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这句诗表现了全歼来犯之敌的必胜信念。顺便提一句,孟明视的父亲,就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著名贤臣百里奚。
第四个典故是“仍留一箭定天山”。初唐名将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人的大军,敌人派了他们之中最骁勇善战的数十人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其余突厥人都心惊胆战地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师凯旋时,军中齐声歌唱:“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这段历史就叫作“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薛仁贵的儿子名叫薛丁山,儿媳妇就是巾帼名将樊梨花。
汉书下酒
有意思的是,班超的三位亲人都没有“投笔”,而是一生从事文字工作,并且一位比一位有名。我们知道司马迁写《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其实他当代的历史就已经不太好写了。太史公身后,许多文人开始为《史记》写续篇,其中包括“白首太玄经”的文学家扬雄,但大多文字鄙俗、内容失真,不配与《史记》并列。当时有位儒学大家尽心采集前朝遗事、旁观异闻,作了《史记后传》六十五篇,他就是班超的父亲班彪。班彪一共生有两子一女,分别是班固、班超和班昭。
班彪的长子班固继承父亲的遗志,博学强记,“以著述为业”,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汉书》。《汉书》以西汉一朝为主,记录了上起于汉高祖元年、下终于王莽年间共两百多年的历史事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裁。尔后中国每个朝代的史书基本都是按照这个体裁完成的。班固刚开始写《汉书》时,有人告发他“私作国史”,因此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大汉的德政而非毁谤圣朝,好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绝对是有利于和谐稳定的。汉明帝便释放了班固,还赏赐钱物资助他继续完成著作,这下“私史”升级成“公史”了。
班固逝世的时候,《汉书》还差一部分没有完成,汉和帝便命班固的妹妹班昭续写并编校全书。定稿后的《汉书》共一百二十卷,班家人为之奋斗了四十年,在班昭手中得以大功告成,她也就此成为《二十四史》中唯一的一位女作者,空前绝后。《汉书》完成后,大儒马融都跪伏在藏书阁外听班昭的亲口讲解。
这位马融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侄孙,东汉末年的著名经学家郑玄就是他的弟子。据说郑玄的弟子达数千人,唐贞观年间被尊入“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马融的另一位弟子名叫卢植,唐代时也被配祀孔庙。卢植既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也是《三国演义》开篇镇压黄巾之乱的名将,刘备就拜在其门下,所以班昭算是刘备的太师祖。
《汉书》的史学性和文学性都很强,深受历代读书人的喜爱,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故事,例如前文提到的颜师古,就是注解了《汉书》而被天才儿童王勃挑了一大堆毛病。北宋词人苏舜钦有段时间和妻子一起住在岳父杜衍的家中,每天晚上一个人读书,总要喝掉一斗酒。岳父大人很奇怪,有天偷偷跑去看他是怎么个喝法,只听他正在朗读《汉书》中的张良传。当苏舜钦读到前文提到的“在秦张良椎”,张良派勇士狙击秦始皇,飞椎误中副车时,拍案叫道:“惜乎不中!”叹息完了,就满饮一大杯。读到张良对汉高祖说“这是上天将臣赐予陛下”时,他又拍案叫道:“君臣相遇,其唯如此!”叹息完了,又满饮一大杯。岳父见此情景,不禁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也实在不算多也。”这个成语,便叫作“汉书下酒”。
破镜重圆
隋朝诗人杨素有一次郊游时,看见一个少年骑于牛背,在牛角上挂了一卷书,边走边看得津津有味,几次差点撞到路边的树上。杨素好奇地问道:“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那少年倒是认识当朝第一权臣杨素,马上从牛背上下来参拜:“在下长安李密,拜见越国公大人。”杨素问其读的是何书,李密答曰《汉书·项羽传》。一番交谈后,杨素很欣赏李密的学识,回家后便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杨玄感因此倾心结交李密。在隋末天下大乱中,李密成为瓦岗军的领袖,秦叔宝、程咬金、徐茂公这些牛人都曾是他的部下。这便是典故“牛角挂书”的来历,可见《汉书》的受欢迎程度。《三字经》里讲朱买臣的“如负薪”之后,就是讲李密的“如挂角”,对二人的评价是“身虽劳,犹苦卓”,堪为后人勤工俭学的榜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素率军灭亡南陈,帮助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自西晋五胡乱华以来数百年的割据状态,因功被封为越国公,位高权重。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也被隋文帝赏赐给了杨素。乐昌公主原本是南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两人情义深厚。隋军重兵压境之际,徐德言眼看陈国将亡,便把一面铜镜破为两半,递给妻子半片,流泪说道:“国破家亡在即,你我定会分离。以你的容貌才华,国亡后必会被掠入隋朝功臣之家。你可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差人将此半片铜镜拿到长安街市中高价叫卖。只要我还幸存人世,那天就一定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打探你的消息。倘若苍天有眼,你我今生也许还有相见之日。”
隋军攻下南陈,两人果然离散。徐德言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才在第二年正月十五赶到长安,果然看见一个老仆人在叫卖半片铜镜,但价钱昂贵得无人问津。徐德言心知妻子在此,立刻写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进了杨素府之后,本来就终日面无喜色。这次终于看到日思夜盼的丈夫的题诗,更是悲从中来,忍不住放声痛哭。杨素再三盘问,知道了其中情由,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与乐昌公主相见。两人劫后余生、再次得见,皆是泣不能言,又不知杨素做何打算,心中忐忑不已。杨素让乐昌公主赋诗一首回赠徐德言,公主含泪吟道: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方验做人难。
杨素听了感慨不已,遂决定成人之美,将乐昌公主送还给徐德言,并赠资让他们回归故里养老。这段佳话后来被四处传扬,成就了“破镜重圆”的典故。
乐昌公主与柳氏这两位女子终得破镜重圆的美好结局,在漫漫历史中实在是极幸运的个例。尤其是容貌出众的女子,在乱世中往往更容易成为悲剧的主角。放在今天,徐德言应该是一个人见人爱的暖男。杨素在为北周灭亡北齐、为杨坚篡周建隋、为隋朝灭亡南陈、为杨广夺得皇位这样的军国大事上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称是一代枭雄,在这件事情上却显出了他温情的一面。
风尘三侠
这次是杨素主动地成人之美,还有一次则是被动的。有一天,越国公的府上来了一位英气勃勃的年轻人,此人乃是灭陈名将韩擒虎的外甥李靖。从前韩擒虎每次与李靖谈论军事都大喜过望,称赞他说:“能够与我探讨孙吴兵法的人,只有你啊!”李靖见杨素执掌朝政,便来投效报国。杨素开始很怠慢这个年纪轻轻的后生小子,但与他交谈一番后,觉得此人前程无量,只怕更甚于李密。可见杨素确实有知人之明。但李靖见杨素已经年老体衰、安于现状,不再有从前的雄心壮志,内心非常失望。晚上李靖回到客栈,独坐孤灯旁,只觉得前途茫茫。正在他苦苦思索人生和前途之时,忽然听到轻轻的敲门声。
李靖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头戴风帽、蒙着面纱的女子,不禁满腹狐疑地将她让进房内说话。那女子进房后摘下帽子和面纱,露出明艳动人的姿容,差点闪瞎了李靖的眼睛。女神轻启樱唇,自我介绍道:“小女子乃杨司空家的侍女,姓张名出尘。因喜欢手执红色拂尘,人们都叫我红拂女。小女子侍奉杨司空多年,见过的宾客不计其数,但从未见过像李公子这般英雄侠义、气宇非凡的人物。丝萝不能独生,愿托于乔木。因而不辞冒昧前来投奔,情愿托付终身。请公子不要推辞!”李靖大喜过望,却不无顾虑:“杨司空权重京师,你若逃走,只怕后患无穷。”红拂女答道:“公子尽管放心。杨司空现在行将就木,不过是苟延残喘,家中逃走的姬妾甚多,他也无心追究,不足畏也。”正所谓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层纱,放下心理负担的李靖当即接受。
两人计议已定,连夜乔装打扮离开了长安。杨素果然也未派人来追。在逃亡途中,两人遇到了一位名叫张仲坚的大胡子怪杰。因他赤髯如虬,故号“虬髯客”。此人原是扬州首富之子,是个高富壮,出生时因为相貌怪异,差点被看脸的父亲杀掉,获救后师从于昆仑奴,艺成后欲起兵图天下。红拂女见他言行粗犷但气宇不凡,又一次慧眼识人,与之结为异姓兄妹,这下“风尘三侠”就凑齐了。虬髯客与李靖夫妻一起去拜访李世民,回来后就叹息道:“既有真命天子在此,我当另谋他途。”他本钟情于红拂女,但豪侠肯定会以另一种方式爱一个女人。在给李靖留下全部家产和几本兵书后便飘然远去。多年后,李靖夫妻听说有位大胡子在扶余国创业成功,自立为王。
李靖认真研习虬髯客留下的兵书,本领突飞猛进,后来为唐朝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成为一代名将,因功封卫国公,一生被李世民尊重信任,年近八十而善终。金庸先生应该很欣赏李靖,所以把他的字“药师”给了东邪桃花岛黄岛主作为名字。红拂女自然也成了凤冠霞帔的一品国公夫人。《红楼梦》中,曹雪芹借黛玉的《五美吟·红拂》,对这位巾帼英雄的眼力和勇气给予了高度赞美: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慧眼美女配潜力股英雄,深情男二号神助攻,老公开挂变黑马后功成名就,美女得以走上人生巅峰——这种模式绝对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女性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自己争取的,看人的眼力很重要。对男女而言同样公平的是:眼力不好、追错人的,没有后悔药可买;眼力好、看对人了却没敢放手去追的,同样没有后悔药可买。
风尘三侠的故事属于唐代传奇,红拂女和虬髯客都是虚构的人物。通过这么多闪光的强悍人物来衬托出真命天子李世民,才是这段传奇的主旨。唐代小说家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玩透了好莱坞大片的模式:先将敌人或竞争者描绘得超牛,能胜过他们的主角岂不更牛?反观当今某些神剧,空手就能秒撕鬼子还得撕个八年,是我们应该鄙视编剧的智商呢,还是编剧在鄙视我等观众的智商?
家学渊源
让我们的思绪再回到班家。班超递表请求“生入玉门关”时,因为他的位置实在太重要,朝廷拖了三年也没有同意。班昭为了帮助二哥,上书汉和帝:“班超出塞时,立志为国捐躯……以一己之力辗转异域,幸蒙陛下福德庇佑,得以延命于沙漠,至今已有三十年。当年随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不在人世。他如今年满七十,体弱多病,即使想竭尽报国,也已力不从心。如有突发事件,势必损害国家累世的功业。妾身听说古人从军六十还乡,中间还有休息的时候。班超在壮年时为国尽忠于沙漠之中,如果衰老时却被遗弃在荒凉空旷的原野,这是多么悲伤可怜啊!因此妾身冒死请求陛下让班超归国。”这封奏疏写得情理兼备、深沉感人,汉和帝看后默然良久,随即派人西出玉门关,将年逾古稀的班超替回。班超回到中原与班昭兄妹团圆,一个月后就病逝了。他叶落归根,得以长眠于故土,不至于客死异乡,应该多谢妹妹的感人文笔。汉和帝多次召学识渊博的班昭入宫,让皇后和贵人们拜她为老师,称她为“曹大家(班昭早逝的丈夫姓曹,“家”在此的发音同“姑”)”。等到班昭去世时,连皇太后都为她穿孝服,可谓哀荣备至。
班彪膝下只有这三个孩子,论文治有《汉书》下酒,论武功有万里封侯,不但儿女双全,且无一庸才。这种神一般的家教在中国三千多年文化史上再无另一个家庭可以与之比肩,真是令所有的父母高山仰止,顿生可望而不可即之叹。
据说班氏是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的后人,子文是字,名叫斗谷於菟(於菟读音同“乌图”)。《左传》记载,斗谷於菟之父是楚国令尹斗伯比(斗氏鼻祖),与郧国国君之女私通后生下他。尚在襁褓中的斗谷於菟被母亲遗弃于云梦泽。某日郧国国君狩猎,见一只母虎正在给这婴儿喂乳,于是将他带回抚养,了解身世后给他起名为斗谷於菟,因楚国一带的人称“乳”为“谷”,称“虎”为“於菟”。斗谷於菟后来成为楚国令尹,执掌军政大权二十七载,很有一番作为。看样子如果一个人出生前父母没有做过什么异梦,出生时没有红光满室等异象,出生后又没有被某种猛兽乳养过,长大后要想有出息怕是很难。子文为了纪念自己的这段奇遇,给儿子起名为斗班(通“斑”,意即老虎的斑纹)。斗班的后人即以班为氏,这就是班氏的起源。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小字阿菟,很可能属虎。今天如果有人名中带“菟”字,应该也是属虎的。鲁迅当年对刚刚出世的儿子周海婴十分宠爱,大概有客人为此取笑,他便写了一首《答客诮》,告诉大家即使山林之王猛虎对后代也是充满爱怜: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秋凉团扇
班彪的姑姑,也就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姑奶奶,是大名鼎鼎的才女班婕妤。班婕妤集才德美貌于一身,深受汉成帝的宠爱。汉成帝命人造了一辆大辇车,想和班婕妤同车出游,她却拒绝说:“臣妾观看古代留下的图画,与圣贤之君同车并坐的都是名臣;而与夏桀、商纣、周幽王这样的亡国之君同车并坐的才是宠妃,他们最后都落得身死国灭的结果。臣妾如果和陛下同车进出,能不令人担忧吗?”汉成帝认为她言之有理,为了显示自己是圣贤之君而非昏庸之君,只好作罢。太后王政君听说此事后,非常欣赏班婕妤,对身边的人评论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樊姬是春秋时楚庄公的夫人,非常贤惠,辅佐“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连楚国史书都评价“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王太后的话对班婕妤来说是极大的褒奖,而后世也用“却辇之德”来形容贤妃的淑德。
汉成帝虽然暂时听了班婕妤的劝谏,但他本质上就是一个不靠谱的君王,所以后来还是离开了贤惠的班婕妤,去宠幸善于迎合自己的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赵飞燕诬告许皇后和班婕妤诅咒后宫、连及主上,导致皇后被废、婕妤受审。班婕妤从容不迫地申辩道:“妾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修正道尚未蒙福,走邪道还有什么指望?若是鬼神有知,不会接受害君害人的恳求;若是鬼神无知,恳求又有何用?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做这种事。”成帝认为班婕妤之言句句在理,又念在以往的恩爱,遂予以厚赏。
经此事后,班婕妤明哲保身,请求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将自己置于太后的羽翼之下,这样就不怕赵氏姐妹的暗箭了。甄嬛的好闺蜜眉庄,应该就是从班婕妤身上学到这一招的。从曾经的专宠,到今天的冷落,班婕妤认清了君王的薄幸,为此作了一首《团扇诗》,又名《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以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用洁白的细绢剪裁而成的团扇在天热时与主人形影相随,但一到秋凉便被弃置箱中,后世便以“秋凉团扇”来比喻女子失宠。很多诗人都喜欢引用这个典故并且写出了诸多名篇,比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天色刚刚破晓,班婕妤就打开长信宫金殿的大门,一个人拿着扫帚洒扫。并非没有宫女可以做这些粗活,只是孤单的她又有其他什么事情可忙呢?唯有那象征失宠的团扇与她相伴罢了。班婕妤的容颜慢慢憔悴,甚至不如寒鸦,因为它们是从赵飞燕姐妹所住的昭阳宫方向飞来,羽毛上还带着日影的润泽。古代常以“日”比喻皇帝,“日影”指的就是君王的恩宠。
团扇诗中最晚却最著名的,是清代纳兰性德(字容若)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深得人心,成为许多网友的网名。你由此可以看出,该网友要么是在女朋友处失宠了,要么是让女朋友失宠了,反正都不是什么好事。纳兰容若的父亲是康熙朝的权臣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纳兰容若家世显赫、风流儒雅而又淡泊名利,和贾宝玉非常相似。怪不得当年和珅将《红楼梦》进呈乾隆御览,乾隆看后说了一句“此明珠家事也”。某种意义上讲,乾隆称得上是史上第一位红学家。
——————都看到这里了,还不点个赞吗———–
备注:
1.《唐诗为镜照汗青》《宋词一阕话古今》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当当、京东、亚马逊、新华文轩等网站发售。需要签名版的话,请在公众号发消息给我。
外封:
内封:
2.欢迎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可以点击右上角省略号进入”查看公众号”,再点击”关注”。或者扫描最下方的二维码。
3.如果想查看前面的篇章,请关注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将军三箭定天山》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