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汇总(四)

点上面蓝色字体读书生活随想偶得可长期订阅

如果喜欢此文章,请推荐给朋友

33.爸爸永不回来了

读书心得汇总(四)

画家蒋兆和在抗战胜利后画的这一幅画,轻描淡写地把战争的残酷表现了出来。无杀戮,无枪炮,无血腥。

《孙元良回忆录》中,有一节专门写逃难流民的。《张发奎口述回忆录》中,有一些流民的细节。《蔡廷锴自传》中,也有一些流民的细节。

民众只希望平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阳,没有人喜欢战乱。他们都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所以,在这种国家,得了天下(结束战乱)的人,只要他不发了疯似的继续折腾,民众还有一条苟延残喘的活命之路,肯定愿意“支持”这个新政权,也就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老是有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把因果倒置了,说成“得民心者者天下”将自己打扮成“救民于水火”的大恩人,颇有除了我地球不转的架势。


34.四行仓库及八百壮士

读书心得汇总(四)

“四行仓库”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联营的仓库。

813会战中的孙元良88师采用的德国枪械,是中央军的精锐。孙元良在他的回忆录中,对这一段经历没有多写。想来他觉得这一段经历乏善可陈。

但对留守在四行仓库的这一段历史,倒是浓加笔墨。因为这部分的人,是属于他的师。

这一支留守在“四行仓库”内“孤军”加强营,他们为中国军人赢得了荣誉。

孙元良回忆录中,对这支队伍的最后归宿作了交待。该部队最后转入租界,被租界当局缴械,但他们不属于俘虏。团长解晋元被一个判变的士兵刺死。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与英美撕破了脸,日军接管租界。这一批人被日军“俘虏”,他们成为日军的“劳力”安排做苦工。后来这些人被转运到南京老虎桥监狱。再后来日军把这一批人分开拘押,50人到光华门外,60人到孝陵卫,100人到杭州,50人押解裕溪口和50人到南洋,余人留在老虎桥。抗战后,到南洋的50人回来36人。该部共有一百多人抗战后生还。关于到南洋的这一批人的经历,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里有提及。

35.关于黄埔军校

我总学得黄埔一期的人,占有先发优势。看一下后来成名的将领,感觉一期的人占有多数。

192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一个标记性的事,表明政党想利用军队来维护自己在政治中地位。这比过去军阀直接招兵买马来得更有效。军阀招兵就是出钱,大家因利而聚,钱到人到。而军校有“洗脑”的功能。因为蒋介石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这些黄埔军校的学生以后便冠以“天子门生”。他们以后在中国政坛上形成了一个大的帮派。孙元良是一期毕业生。刘峙是当时的教官。他们后来从基层开始带兵并升到高级军阶。但这些成为政坛新星的人,也不是很多。他们的成功,只是在黄埔军校的基础上成功,带有很多的偶然因素。正如问田间的一只青蛙为什么它可以成功长这么大,它也是各种因素综合导致它没有其它天敌吃了而已。

摘自《孙元良回忆录》

摘自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

摘自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

这三个人都是和郑洞国一起上黄埔一期的。三人都没有坚持到最后。

我总觉得“国军”应是“中华民国军队”的简称。参加这三次战役的黄埔系的军队是“国民党军”。

关于几次战役中的黄埔军校生的伤亡统计。摘自《孙元良回忆录》

读书心得汇总(四)》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5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