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M&M之《法兰西特派》
《法兰西特派》,韦斯·安德森,2022年开篇第一部电影实在很合适。这种个人风格过于强烈的电影,观影之人的爱憎也会非常分化。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不仅仅是喜欢,这种就是我爱的那种电影。当然,主要因为导演就是我爱的那种导演。和本片风格相似《布达佩斯大饭店》,《犬之岛》、《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天才一族》等等,个人风格强烈到成为电影的最大特色,非常擅长群像的塑造,和小人物小故事的描绘,是一个你能感受到温情和慈悲的人。
《法兰西特派》,确切的讲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韦斯·安德森的个人异想世界,是一首诗,是写给纸媒时代的一封情书,十分的韦斯安德森,风格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艺术成分很高,每一个画面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美学设计考究,绝对的对称,强迫症爱好者的福音,运镜精准,很有趣味性的架构,观赏性极强又余味十足,数星星一般的卡司阵容,在我看了开头20分钟后,就决定把它加入我的年度十佳片单了。
《法兰西特派》, 三个无明确意义的拼盘故事,犹如这本名为法兰西特派的无明确意义的杂志以及无甚意义的我们普通人的人生。一定要寻访这部电影的意义,便是画面和构图天才之作,带给我们的惊艳与欣喜。
当然,这出电影的独特之处还在舞台式的布景,这是韦斯·安德森以一个诗人的情怀创造一个似真还假的世界(不知为何让我想到艾米丽狄金森),以图证明现实世界的虚无。假如虚无是一种潮流,现实则成为罪恶。这种话剧般的表演风格又让我想到《狗镇》,当然本片却是暖色调的。
《法兰西特派》讲述了一个法国版「编辑部的故事」——名为「自由报·堪萨斯周日晚报」的虚构报纸其总部设立在虚构的法国小镇Ennui-Sur-Blasé,聚焦文化、政治、美食等等领域,旨在为知识分子提供生活方式指导。
在比尔·莫瑞饰演的主编小Arthur Howitzer的带领下,蒂尔达·斯文顿扮演的艺术评论员、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麦婶这两年风头正劲)饰演的政治评论作家、以及杰弗里·怀特饰演的美食评论家等人,完成了世界级优秀刊物的报道。
影片采用了类似杂志专栏的分块结构,围绕这三位作家的报道和写作历程展开,讲述了三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以三个独立短片的形式支撑起全片。
但是韦斯·安德森才不会讲述严肃调查新闻故事,《法兰西特派》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奇人奇事和古怪趣味,就像法国版《浮世绘》:
何为艺术?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边境杀手)饰演的艺术家度过了漂泊动荡的一生,以故意杀人罪被关进监狱之后,十年酗酒,没有拿起画笔。直到他爱上了蕾雅·赛杜(007:无暇赴死)饰演的狱警,(蕾老师真劳模,今年至少四部电影上线,同样的,身材也真的是好到爆,)才重新开始创造谁也看不懂的当代艺术。
明明可以用纸巾和火柴画一幅惟妙惟肖的麻雀,但却偏要用胡乱的涂抹来展示最爱的女人。就像明明有深沉地爱,但却偏要漫不经心。
安德里亚·布罗迪 (钢琴家)饰演的狱友,充分发挥投机分子本色,以家族资本操盘,将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艺术家打造成了当代艺术第一人,这也是对所谓高雅艺术的讽刺,一切都是权力,一切都是生意,无论是审美还是艺术,故事才是最完美的行为艺术本身。
倾城之恋?
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三块广告牌)饰演的政治评论员一直主张新闻中立,却在报道一起当地学生起义活动时,和“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饰演的运动领袖擦出了火花。这一part的故事是最具烂漫色彩的,学生运动的部分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五四运动,果然青年人的勇气与热情永远是最宝贵的。
明明是肤浅、躁动着的荷尔蒙的欲望,但却偏要拉上一座城和政治哲学思想来倾覆与对抗;
男生想争取进到女生宿舍的权力,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辩论。
男孩、女孩与政府的抗争,妄图创立一个“乌托邦”,还有新闻人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与政府和学校高层展开了博弈,是真的字面意思的博弈,因为就是已国际象棋的的对垒结果来决定胜负。
或许,政治本身就是一场权力者玩乐的闹剧。
一群为了所为国家理想参军的青年,一起在宿舍讨论理想,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被问到理想时,一个男孩(没看错的话是英剧《去他妈的世界》(五星推荐)的小男主)从楼上跳了下去、果然,唯有死亡才能让一切永恒。
新闻人说的“在他觉得他自己未来前途无量的时候,相反他会死去。
最后我们只能感受到,“乌托邦”不存在,绝对中立、客观性也是不存在的。只有浪漫纯真是永恒的彗星。
嗅觉与味觉?
明明最想说的是对于每个“他者”孤独灵魂的慰藉,但却偏要把篇幅都留给惊险的警匪大战;
匪帮司机因为不爱吃萝卜而没有被警方毒死,在小镇街头飞车逃逸,出尽风头。公认天才的让无数犯罪分子的闻之色变的警察局长儿子被绑架,经历了紧张的推理、解救、警匪大战,街头飞车等等终于团聚。将平静、舒缓、静谧的人生体味杂糅在激烈的战斗里,反而让人有更强烈的体味。
精彩刺激的警匪大战只是配菜,那细腻的美食才是主菜,那些细腻的感受,那些自由、爱、孤独、乡愁。。。波澜壮阔,精彩刺激一切的一切。都不如平静的午夜和家的温柔。
欧文·威尔逊饰演的永远骑着自行车的专栏作家,永远穿梭在狭窄的街道中记录小镇的兴衰……
《法兰西特派》恐怕是韦斯·安德森在视觉上释放出最多天马行空的创意的作品,在制作华丽精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在广受好评的定格动画《犬之岛》之后,很难想象韦斯·安德森还能更上一个台阶。
熟悉的对称构图自不必说,经典的马卡龙配色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精巧的机关装置、角色们经典而前卫的装束、镜头随着画面中的某一个细节运动从而改变整个画面的设计……无一不是熟悉的韦斯·安德森配方。
而且这部设定在法国的电影,让他充分展现了自己迷影的一面:开篇流畅而风趣的一连串转场让人想起雅克·塔蒂,各种利落的剪辑无法不让人联想戈达尔和他的法国新浪潮。而且影片无处不在的致敬、恶搞,融梗,阅片不够广泛观影乐趣会减少很多。。
用动画代替昂贵的动作大场面,用交替出现的黑白和彩色画面冲击视觉,把镜头装在欧文·威尔逊的自行车龙头上横穿小镇……全都是韦斯·安德森信手拈来的巧思,并以惊人的准确全部执行,每一帧画面都信息过载,让人想全部截图细细欣赏。
看完《法兰西特派》,事实证明我就是很吃这一套……最喜欢的点其实是,虽然以死亡开头,以死亡结尾,但感情上却主要让人感受到的是暖色调。
中国人真的很禁忌谈论死亡,又似乎无时无刻不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或者只有不断地思考它,感受它,谈论它,才可以接受它,与它和平相处。总之逃避肯定不是什么好法子,当我们谈论死亡的时候,不是死亡本身也不是死亡过程,而是在谈论爱与所爱。
这部电影就像一本复古怀旧的童话故事集,充满着天真烂漫的童趣,却又饱含着深沉隽永的忧伤。它讲述了一个主编的逝去,一本杂志的逝去,一种文化的逝去,最终,它缅怀并致敬了一个时代的逝去。
片头片尾都点了一句:别哭,但影片内外每个人都流泪了。悲欣交集,这就是好电影的力量。虽然一切终将逝去,但真诚的怀念却能令其重生,人如是,文化和时代亦如是。
《每周M&M之《法兰西特派》》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