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汇总(五)
点上面蓝色字体读书生活随想偶得可长期订阅
如果喜欢此文章,请推荐给朋友
36.关于战局
孙元良,刘峙回忆录中,国民革命军广东东征陈炯明,讨伐杨希闵、刘震寰等战事,都是胜仗。后北伐的时候,也很多胜仗。抗战中,他们少有亮点。抗战胜利后接下来的内战中,他们也鲜有亮点。这不是他们后来的水平问题。打仗不是靠一个人的实力,是两个集团的实力比拼,当不能速战速决时,接下来就拼双方的经济实力了。正如股民炒股遇到牛市时,买什么股都有得赚。到了熊市时,再牛的炒股手不亏就算赚了。网上评论这二位,都说是“飞将军”,逃跑得快。不是他们逃得快,是当时的情况不逃没有办法。那些内战中来不及出逃的人,49年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吃尽了苦,有的人直接在三反五反中被消失了。孙元良到了台湾,活到103岁,善终。
关于国共内战,经过八年对日抗战,国民政府的军队都厌倦了战争。而大组织的部队在此间未怎么参加战斗,所以他们的士气很高。打仗这事,在其它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士气很重要,所以有“师出无名”一说。
37.南京保卫战
看《陈诚回忆录》当时国民政府已经考虑撤南京城。只是唐生智这个时候跳出来鼓动中枢防守,不知他当时怎么想的。
我军放弃锡澄线后,即以三十六、八十八、八十七、五十一、五十八各师,六十六军及新到之第十军,参加南京守城。委员长召我入京,垂询防守南京之策,我首先问是否要我守城?委员长说:否。继问:由何人守?委员长说:唐生智愿负此责。我说:如要我守,我遵命;不要我守,我有意见,愿即陈明。我以为敌人在战术上虽获胜利,但在战略上实已失败。现在我军应速脱离战场,撤至皖南,以南京为前卫阵地,以贯彻我持久抗战之目的。委员长命与何敬之(应钦)、白健生(崇禧)及德国顾问法肯豪森会商,咸以南京孤立,无现代要塞设备,不易坚守,反覆请命,至六次之多,委员长终首肯,命我前往皖南布置。但我走之后,唐生智以南京为国都所在,不应轻言放弃,乃请加调精锐部队死守。
因为是国都而不放弃,这个实在不是一个好的理由。历史上好多王朝的国都都丢过,庚子事变,西太后逃到西安,还朝后还不是一样的得瑟。后来二战的巴黎就是成为不设防城市,拱手让给德国人,现在对这件事的评价,也没有人说法国丢人。
南京保卫战,唐生智指挥不当。中枢听信唐生智的逞勇,也是失策。
南京的地理位置,如果攻方在江北,自己守江南,还可以放手一博。历史上,从北方攻打南方的政权都是阻在长江天险的,比如金人攻打南宋,以长江为凭的政权如宋齐梁陈。
当时日军从上海攻来,部分绕到芜湖,对南京夹攻。这样,南京就成了绝地。主战者自己不为部队想好退路,形势不对,自己逃了,留下市民及溃兵,任由占领者处置,实在是罪人也。
古今中外,异族军事占领后,纵兵三日是作为犒赏军队的通常做法,屠城报复反抗者,以阻吓其它反抗者,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不是怪事。蒙古人,满人,在中国大地上,没少干过种事。在和平时期本族人大规模地杀本族人,才是怪事。
38.813淞沪会战与内线作战
日方在上海进攻,逐步增兵。中方也是逐步增兵到上海参战,然后这些中国军队被日军逐个击破。孙元良称之“车轮战”。对日军来说,就是一个“内线作战”的战略实施,且相当成功。拿破仑横扫欧洲也是利用对方军队移动缓慢,不能快速集中,采用内线作战,将对方逐个击溃。此内线作战的指导思想后来出现在教科书上,成为兵家的指导方针。直到铁路的出现,军队可以迅速集中,德国人利用这个变化,采用外线作战成功后,才让那些抱死眼光的军事家如梦方醒。后来国共内战时,部分国民政府军队在沈阳被困住后,国民政府军增援部分又被共军吃掉,这个叫“围点打援”,是变相版的“内线作战”。
39.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为什么会到宁沪
在蔡廷锴回忆录中,未作交待,只是说接到中枢命令驻防南京上海一线。结束中原大战后,十九路军被中枢调到江西“剿共”。结束了1.28淞沪抗战后,十九路军再次被调到福建“剿共”。
在陈铭枢的回忆录中,则将背后的原因作了交待。
当时因为蒋介石扣了胡汉民,导致宁粤分裂,陈铭枢作为宁方代表赴粤与粤方进行前期沟通,最后的结果是蒋被迫下野。
陈铭枢在这里的这个说法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粤方要求十九路军作保证?或者说凭什么十九路军能够保证粤方人员的安全?
我估计:陈铭枢认为十九路军听他的话,他以十九路军保证粤方的安全。
如果粤方的人居然信了这个,只能说粤方的人没有自知之明。政治的事,有政治手腕。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是不明智的做法。
如果是陈铭枢自作主张这么的玩,这里就留下了蒋介石对陈铭枢的不满:19路军为国家的军队,凭什么只能你陈铭枢的话?
如果是蒋陈二人演的双簧,如果演砸了,则是陈铭枢自己的损失会大于收益:他失信于粤人及公众。政治人物如果信用破产就玩不转了。
现在回头来看,民国以降,军队都是被“私人”操纵。最赤裸的口号是大组织说的:人民军队听党指挥。为什么不是人民军队听人民指挥呢?
40.蒋介石对忠于自己的部下还是很照顾的
看回忆录,对里面的提及的人物,可以上网查一下他们的结局。基本上,师长以上的人,网上都能查到。
摘自刘峙《我的回忆》
41.刘峙的这一段话,我想:只能是在困难无办法的时候,自己安慰自己。
42 关于台儿庄战役
余上高中时,学校组织看电影《血战台儿庄》。当年对抗战史没有了解,看这个电影就是如童年时看战争片一样的看了。看过也就看过了,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记忆。
最近从网上找到这一部电影复习了一下,感觉电影把这段历史拍成了演义。对比现在的神剧,那个时候的导演水平还能打个及格分。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从战略上和战术上都取得了胜利,战略上,迟滞了日军打通津浦铁路,也为国民政府的战略转移及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也鼓舞了国民的士气。战术上,消耗了部分日军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
李宗仁,李品仙,郑洞国,白崇禧,陈诚等的回忆录中,作为这场战役的参战人,都对这场战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陈诚的评价最高明。
我在当时曾谓这一战役,可与坦能堡之役比美,藉以激励士气。当然坦能堡之役,俄军战死者逾十万、被俘者达十万,德军胜利的规模远非台儿庄之役所能比。不过德军致胜的因素与我军致胜的因素,都是一模一样的。坦能堡之役,兴登堡元帅所指挥之第二十军团,受优势之俄军压迫,形势危急,然能坚守阵地屹立不退,兴登堡元帅乃得急调后备旅及其他方面之部队,抄出敌后,将优势之敌包围,俄军竟毫未察觉,故立即崩溃。我台儿庄守军之池峰城部,即兴登堡指挥之第二十军团也;我展开对敌反包围之汤恩伯部,即抄出敌后之德军部队也。两相对照,大同小异,谓台儿庄战役为坦能堡战役之缩影可也。
池峰城,字镇峨,河北景县人。生于1904年3月17日(清光绪三十年二月初一)。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学兵大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二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1936年1月29日叙任陆军少将。1936年10月5日晋任陆军中将。曾受四等宝鼎勋章一座。1938年3月25日至4月7日在台儿庄战役中初诱峄县之敌,继固守台儿庄督饬所部与敌苦战。卒将台庄之敌全数歼灭,获空前之大胜利。获颁青天白日勋章一座。证书编号:庸字第78号。获勋时间:1938年6月7日。时任职务:第31师中将师长。1949年1月,池峰城策动军统北平站站长徐宗尧起义,随傅作义参与北平和平解放。然而不久后即因“历史遗留问题”受到审查。1955年3月16日在北京关押期间去世。(资料来源于wiki)
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是什么呢?但直到他被平反時都沒有說這個問題是什麼。现在网上也没有查到确切的说法。
池将军的结局令人唏嘘。
《读书心得汇总(五)》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