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数据中心架构-2:从金融民工的视角谈新基建
据说zartbot.Fin被雪藏太久了导致该号掉粉…其实这个号有一半的粉丝是搞金融的,所以还是把这个bot放出来溜达一下,谈谈新基建吧。从业务需求上来看,本质上新基建也是基建,作为金融民工如何服务好地产大佬也是这场新基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毕竟新基建也是需要土地依赖的,并不因为数字化转型就脱离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本质。
谈新基建,建设什么,是搞5G基站?搞MEC?搞AIOT?搞工业物联网?我们还是来看看十多年前的四万亿投资, 主要都花在了:“高铁/高速公路/地铁/机场和航空”上,而这些正是我们现在淘宝等互联网经济受益的物流体系,也是这一次我们应对疫情的关键保障。
那么新基建呢?数字经济的转型本质是数据的流动,做好数据本身的加工和物流才是整个新基建链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下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架构也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前面一二小节只是说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第三节怎么做。
1 含有UPF功能的边缘数据中心
最近经常有其他金融民工来让我推荐5G的书,然后TSN(Time sensitive Network)区段路由网络分片讲的比我还溜~ 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民族啊。其实5G的本质根本就不在基站上和接入上,也不在传输和光模块上,你们一天到晚瞎扯什么行研报告呀~
首先你们要明白5G为什么我国选择SA组网,本质上一方面是基础建设好,前些年的四万亿和光进铜退的建设给了我们SA组网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就是要打掉传统3G/4G厂商的垄断,然后最近几个运营商提及N4接口和OpenUPF,这才是关键。它的原理就是最后Radio覆盖到楼可能是WiFi或者5G,但是很快从Radio转成有线的地方,直接通过UPF接到用户的私有网络,这个私有网络有可能是用户自己建立的也有可能是用户租用的公有云的网络。而UPF有大量的开源软件实现。很多人一天到晚在二级市场上扯淡,老老实实去投几家做UPF的厂商才是王道,它才是真正的搅局者。
投资建议:
1. 建议阿里云,腾讯云的厂商也加紧MEC的建设,特别是对开源UPF NFV的支持,阿里有自己的MOC和神龙,适当的在上面增加UPF就好,而腾讯嘛短时间似乎没有太多的硬件能力买买Pensando的网卡来自己写吧,至于华为就看数通的部门能不能打破原来核心网无线网部门的壁垒了。
2. MEC的建设深度依赖于CU的部署,特别是工业物联网和车联网场景,而车联网本身又有通信层漫游和MEC归属的问题,建议公有云运营商和传统运营商合作建设的模式,例如阿里云和联通。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些金融创新的模式,参见第三节。
2 统一的随路计算标准
新基建的本质在对数据的加工和物流,将数据处理转运存储的能力标准化是整个行业的关键,类比电力系统,现阶段的云计算还处在修建电厂的阶段,而所谓的SDWAN只是拉电线到电厂的模式,而对于一个电力系统,完善的输变电配电体系建设和标准化才是它方便易用的根本原因。
云计算的“输变电/配电”体系本质上就是“边缘计算/物联网“,或者更直接点以Serverless的角度来看就是随路计算,这些应该如何建设呢?前几天看到一本思科出版的IOT的书<Orchestrating and automating security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其中提到物联网标准本质上就是没有标准。而随路计算的本质是流计算引擎的开发,阿里收购的Flink是其中一环,可惜无论是Flink还是Spark都存在一个问题,对嵌入式平台支持非常差, Flink直到近期才支持ARM. 几年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用Golang写了一个通用的多平台流计算架构,然后把AI推理的算子集成进整个workflow里。未来估计还应该从标准上出发来考虑,Segment Routing似乎有了一些Location/Function/Args的定义,但是似乎定义这些的人都是做网络的而不是做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所以还有很多问题。
投资建议:
1. 完善硬件布局,几乎所有的厂商在这个场景下都是一大一小的布局, 例如nvidia 有Jetson Nano也有高端的V100/A100,Google有自己的TPU也有小的Coral,Xilinx有Alveo也有zynq,华为也有同样的布局大的Atlas 900,小的就是手机上的麒麟就好, 阿里腾讯都有了一些大的训练和推理的卡了,似乎小的还没做?至于寒武纪好像昨天刚获得科创板的IPO批文,不过募集资金才28个亿,建议这次融资的钱用在刀刃上。
2.行业随路计算标准的制定,估计还是要几大运营商和工信部牵头来搞。
3 适合新基建的金融创新模式
坦白的说,金融创新的本质是绕监管和上杠杆, 新基建虽然资金借贷上有基准下浮,但是真要完成我们所说的车路协同工业物联网等场景还需要大量的投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没必要压在运营商身上,而云服务提供商例如阿里/华为/腾讯也没必要过早的自建MEC,因为现在的情况很有可能是5G建设好了还找不到应用,所谓的AR/VR应用上5G都有些牵强, 而物联网上5G做监控和可预测性运维本质上就是骗补。
从金融狗的视角来看, 传统一点的做法就是PPP模式, 现阶段的各个政府的智慧城市项目还处在招投标政府建设的阶段,其实可以采用PPP模式降低政府负债,那么问题来了,利益共享如何实现,本质上还是数据,城市运行过程中的大量数据脱敏后会给私企投资方获得巨大的收益,同时MEC等建设还是需要土地依赖的,特别是商务楼密集的CBD…后面就不说了,意会意会~~~
另一方面,MEC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还是要进行收益互换和融资租赁等业务模式,本质上还是数据流如何变现的过程或者数据流如何结算的过程, 就跟电费水费一样,电站和电网如何分成的问题。实际上这里面可能会诞生一些新的企业和业务模式,例如分众传媒是跟物业合作占领了电梯的广告位, 那么接下来很有可能是云服务提供商和物业的合作,构建楼宇级的小型数据中心。阿里云最近提出的云钉一体战略从顶层设计上来看是非常不错的,未来的商务写字楼办公环境很有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现阶段办公IT系统构建还是非常混乱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Wework一类的业务模式算是刚刚起步但仅限于土地依赖性质的工位租赁和简单的设备租赁。理想化的新基建模式下的数字化建设应该是由运营商提供楼宇的光纤覆盖,楼宇内部可以采用华为LampSite或者WIFI的方式完成室内的无线网络覆盖,数据中心放置在物业的特殊的机房内,由物业或者中间商(wework或者云提供商)建设,建设成本可以采用融资租赁或者回租租赁的方式,当然抵押物可能还不是这些设备本身,因为设备减值非常快,如果拿这个做抵押物签订协议就是下一个ofo了,应该以楼内信息化服务的经营权作为抵押物。
这个局的玩家应该是阿里钉钉和华为,它们基本上都有完善的企业硬件布局,企业WIFI/投影仪/视频会议/考勤/监控/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云计算的下半场在端,提供完善的按量付费按时租赁的模式和wework一类的打通到端侧才是关键。所以不难理解云钉一体了吧~
下一篇会来从技术上谈谈如何从端上解决云网一体端端互通的问题,顺便也是对Pensando的这本书的解读,有对也有不对的地方。
不过最近手贱又开了一个期权的量化算法的项目,估计下一篇zartbot.Net的文要烂尾了,或者干脆就让zartbot.Fin出来溜达几个月~?
《下一代数据中心架构-2:从金融民工的视角谈新基建》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