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真的是一个穿越者吗?

1. 引言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王莽前半生的仕途生涯可谓是一路坦途,这得益于他的家世背景,但也离不开他的自律、勤奋与谦恭。

然而,白居易有一首诗写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满腹理想的王莽登上帝位以后进行了哪些改革措施呢?他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扭转江河日下的西汉后期变局吗?

(图为博主所写)

2. 王莽是穿越者的论点从何而来

如今,说起王莽,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是他千古以来背负的那个夺取了汉家天下的骂名,而是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王莽是一个穿越者的论证。

王莽是穿越者这一说法,来源于胡适对王莽的评价:

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王莽真的是一个生错时代的共产党人吗?本文我们就来看看胡适这句话是从何而来。

3. 王莽的“社会主义”改革 — 恢复井田制

所谓王莽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指的是王莽登基后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措施,那就是对土地制度的改革 — 从土地私有制改革为国有。

那么他为什么要把目光放在土地制度上呢?

3.1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我国古代几千年来,土地始终是最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土地也始终是国家政权的根基。

在这片土地上,决定着整个国家命运的正是土地与人民的关系。

随着西汉的发展,人口从汉初的一千三百万迅速增长到六千多万,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人口已经接近土地能够承载的极限,自然灾害伴随着瘟疫给与了这片土地上劳苦人民以重击,大量自耕农不得不变卖家产与土地。失去了生产资料的农民们如果不能成为依附于地主的佃农,就只能在灾荒中成为四散的流民,这就是西汉后期盗贼蜂起的根源。

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导致了国内豪强盘踞,民不聊生,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西汉后期儒生政治的格局下,官员们高呼着孔子“恢复周礼”的口号,一场浩浩荡荡的改革风潮便这样汹涌而来。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恢复西周的土地制度 — 井田制。

3.2 先秦土地制度的沿革

3.2.1 商代土地制度

关于商代如何管理土地,人民如何劳作的相关记载现存极少,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考古发现来窥知一二。

河北邯郸涧沟遗址出土了 150 把商代石铲,殷墟的一个地窖中出土了四百余把石镰,结合出土的众多甲骨文记载,殷商时期,我国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是集体劳动。

根据春秋时期的记载,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以及作物一年一熟的生产周期限制,商代亩产最多也只有 30 公斤,所以在这样的生产力制约下,劳动人民只能选择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体生产方式,依靠不断扩大耕种范围来尽可能多的提高收成。

3.2.2 西周的土地制度

周王朝建立后,在“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统治思想下,创建了新的土地制度 — 井田制。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每个“井田”被以田字的方式划分为九个部分,周边八块被八个家庭各占一块分散种植,中间的一块则作为公田,仍然通过集体劳动的方式进行种植,公田产出的粮食上交国家作为赋税。

为什么周代创立后要推行新的土地制度呢?原因很简单,商代由于粮食产量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制约农业生产最大的问题在于开垦土地的规模,集中劳动扩大垦荒面积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到了西周时期,随着对作物的人工选种与培育,一年两熟的作物被广泛种植,同时,耕作技术的提升等因素也都促使了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人们已经无需日夜集体劳动就可以实现粮食盈余,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工具属性下降,劳动时间有所剩余,自然会开始注重家庭与生活,分散劳动的收益此时便高于了集中劳动,于是以家庭劳动为核心的井田制就这样诞生了。

3.2.3 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人口数从商代末期的八百万人扩大到两千万以上,此时,在井田制的统治下,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用于每个“井田”的管理以维持每个井田中心区域即集中劳动区的粮食产出,巨大的管理成本与国家的税收之间产生了矛盾,国家税收难以维持,商鞅变法便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应运而生。

在变法推行下,秦国率先完成井田制到授田制的全面改革,在授田制的模式下,国家把土地的使用权完全交给劳动者,国家只通过赋税的方式占有土地产出的一部分。

3.2.4 授田制的弊端

到了西汉末期,授田制的弊端开始显现了出来,自然灾害下,土地兼并更加肆无忌惮,地方势族如同一群群猛虎将土地上难以维持生计的人民赶上绝路。

与此同时,由于地方势族与朝中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结与联系,即便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谎报瞒报的现象也频频发生,以至于政府失去了对自耕农所拥有的土地的管理,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此时此刻,王莽以及所有从政的儒臣心中都升腾起了一个中国五千年来始终萦绕在每一个文人心中的美好愿景 — 耕者有其田。众人历数历代的土地制度,最为符合这一愿景的莫过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全国性土改就这样掀起了。

王莽下诏:

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人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遭反虏逆贼且止。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从这个诏书来看,王莽对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认识的十分清楚,那就是“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那么,恢复到西周的井田制可以扭转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吗?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 不能。

3.3 井田制为什么走不通

很遗憾,短短三年之后,随着中郎区博的谏言: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诲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

王莽只好下诏:

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井田制与禁止买卖奴婢的改革就这样化为了泡影。

这项改革措施的失败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3.3.1 井田制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的诏书来看,王莽理想中的井田制就是《孟子·滕文公上》中所记载的样子。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作物、收成、耕作方式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严格将人民限制在井田中的耕作方式本身几乎是没有办法实行的。

另一方面,要想保证每个井田的中心区域能够为国家的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那就必须付出巨大的管理成本,这也是在西汉后期这个乱世下所不具备的条件。

胡适在《中国文献丛书·井田制有无之研究》中甚至认为,孟子所讲述的井田制只是他基于西周土地制度传说加上他自己的想象而构成的乌托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可能性。

3.3.2 缺乏可操作性

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王莽对于恢复井田制这一全国性重大改革做了哪些措施:

  1. 改名字 —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

  2. 禁止买卖 — 皆不得卖买。

  3. 让豪强捐出土地 —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4. 禁止提意见 — 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仅仅是上述几个举措,就想要让这一重大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无疑是痴人说梦,无论哪一项措施,都不具备丝毫的可操作性,任何一级官员在看到朝廷的这纸诏书后,都无法理解这项改革的具体执行方式以及要达成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再优秀的政策也都势必无法推行下去。

正如胡适的评价:

王莽的失败则来自他以为发个命令出去,事情就做到了,名字改一改,就以为实质也改了 — 这就是读书人的通病。

4. 币制改革

4.1 王莽的经济改革

对王莽来说,相比于土地兼并问题,朝廷的财政收入问题更为紧迫与棘手。

汉成帝以来,朝廷上下一派奢靡,与此同时,天灾人祸之下,地方豪强疯狂进行土地兼并,而朝廷对于这些被兼并的土地却很难统计,政府税收无法落实、极具下降,这直接影响到了国家机器的运转。

作为一个满腹改革理想的改革家,王莽必然清楚,无论是笼络人心还是实行变革,钱都是必须的,所以,此时此刻,他必须要有所行动来扭转困局。

学识渊博的王莽很清楚,他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是自西汉中期就已经存在的,回首望去,他看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此前的文章中我们充分介绍过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地方势族做大的社会隐忧的:

  1. 任用酷吏整治势族;

  2. 货币制度改革;

  3. 国家垄断盐铁经营与运输业;

  4. 对手工业者、商人强行征税。

汉武帝的这些开创性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放缓了当时势族做大的趋势,但也让汉武帝在历史上饱受争议。

细数王莽的经济改革,其中一项项都能明显看出是脱胎于汉武帝政策的痕迹:

  1. 在国内六大都市设立名为“五均司市师”的官职调控物价,屯良居奇,低买高卖,与民争利;

  2. 向民间发放高利贷,月息 3%;

  3. 国家重新垄断盐、铁、酒、铸币、运输等行业经营;

  4. 对山林川泽、手工业者、商人强行收取赋税。

这一系列做法就是王莽口中为了达到“齐众庶,抑兼并,均贫富”效果的“五均六筦”政策,而事实上,这些做法的背后,无一不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剥削地方实现扩充财政收入目的的手段。

而在这一系列经济改革中,最为激进的,莫过于王莽的币制改革了。

4.2 四次币制改革

早在王莽摄政期间,就开始了他的币制改革,到他皇帝生涯的最后,总共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4.2.1 第一次币制改革 — 用刀币为刘氏江山续命

王莽的首次币值改革发生在他摄政的第二年,《汉书》记载:

五月更造货:错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钱,一直五十,与五铢钱并行。

与此同时,王莽还下令:

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王莽打着为刘氏江山续命的旗号,发行所谓的刀币,以刀形的货币象征“刘”字的利刀旁,事实上,在这背后,是王莽对国内财富的疯狂收割。

王莽通过极低铸造成本发行超大额货币,仅仅是印上“一刀平五千”五个字,就价值五千个五铢钱,而禁止国内私藏黄金的诏令一发,企图用低价值的货币牟取巨额黄金的阴谋行径便昭然若揭了。

这一举措直接导致民间盗铸蜂起,假币风行天下。

4.2.2 第二次币制改革 — 消除刘氏痕迹

在这两年之后,王莽称帝,新朝创立,王莽又打着“奉天承运”的名义废除刀币,推行小钱:

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博谋卿士,佥曰天人同应,昭然著明。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承顺天心,快百姓意。乃更作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与前“大钱五十”者为二品,并行。

社会上开始传言说五铢钱和大钱都要被废止,顿时市场大乱,《汉书》记载:

是时,百姓便安汉五铢钱,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又数变改不信,皆私以五铢钱市买。讹言大钱当罢,莫肯挟。莽患之。复下书:“诸挟五铢钱,言大钱当罢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

4.2.3 第三次币制改革 — 繁复的宝货制

而紧接着,在第二次币制改革的一年后,王莽突然宣布再次改变币制:

莽以钱币讫不行,复下书曰:“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宝货皆重则小用不给,皆轻则僦载烦费,轻重大小各有差品,则用便而民乐。”于是造宝货五品。百姓不从,但行小大钱二品而已。盗铸钱者不可禁,乃重其法,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公卿皆持以入宫殿门,欲以重而行之。

所谓的“宝货”指的是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 6 种,6 种货币又细分为 28 个品种,整个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只能仍然使用大钱五十与小钱直一。

4.2.4 第四次币制改革 — 日落黄昏的虚伪妥协

第三次币制改革的短短四年后,王莽再次下诏,强行废止大小钱,发行新的两种货币 — 货布与货泉。

同时,仍然保留留宝货制中金、银、龟、贝四种货币,但却改变了其原有的价值。同时还规定停止铸造“大泉五十”,原有“大泉”贬值与货泉相当,允许其再流行六年。

这次,王莽终于给人民留了六年的缓冲余地,无疑,这最后一次改革,就是在新王朝即将灭亡之前,最后一次想要挽回民心的举动。

然而,伴随着这次改革,仍然是再一次激发出民间肆意的盗铸:

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贷,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

4.3 总结

在短短七年之中,王莽四次下诏大改货币制度,随便废除现行货币,强制推行新型货币,改革过于频繁,想法极为荒谬,对市场造成无以言表的巨大冲击。每一次币制改革后,我们都能在史书中看到流民与奴婢剧增的记载,混乱的货币制度的背后,是王莽肆意鲸吞民间财富的政治野心。在王莽如同儿戏般侵吞财富与五均六筦对民间工商业随意的践踏下,本已日渐式微的国内市场彻底崩溃,政治腐败、制度混乱的环境下,起义生此起彼伏,王莽的新室政权也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5. 王莽的黄河治理

在王莽荒谬的改革下,人民不堪其扰,终于纷纷起义反抗,然而,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将王莽送上断头台的,还有着另一项重要诱因,那就是他对于黄河改道的治理。

新王朝建立的第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决口,王莽征召了大量有识之士为治理黄河出谋划策,长水校尉关并、大司马史张戎、御史韩牧、大司空椽王横、司空椽桓谭等纷纷献计献策,然而结果却是:

王莽但崇空语,无施行者。

为什么一直自诩爱民的王莽却始终没有对黄河决口做出任何修缮动作呢?这是因为王莽家的祖坟恰巧就在遭遇水灾的元城以西,王莽害怕采取任何治理措施都有可能造成洪水向西泛滥,从而淹没王家祖坟:

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

于是,王莽任由黄河一路泛滥下去,造成汴河、济水六十年水灾,灾害之下,河北地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人民苦不堪言,只能揭竿而起,泛滥区踊跃而起的铜马军、赤眉军、绿林军向着王莽政权的核心 — 长安发起猛攻,最终,王莽兵败身死,而他以万千人民的性命死死守护的祖坟也在动乱之中被起义军刨得片骨无存。

究其根源,王莽才是新王朝自己的掘墓人,这就是为什么班固在《汉书》中评价王莽:

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6. 如何评价王莽改制

6.1 空想改革绝不等同于超越历史

近代五四运动掀起了一股波及全社会的改革热潮,对王莽的评价也出现了颠覆历史的趋势。文人浪漫主义情怀的笔下,王莽被描绘成了一个过于超前、生错时代的社会主义改革家。

然而,我们纵观王莽的一生,他在改革上没有做出任何一件创举,即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土地改革,王莽也不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个倡议者,《汉书·食货志》记载,早在汉武帝时,董仲舒就进言: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

这些所谓的“社会主义改革”,不过是王莽书呆子式的空想,顽固的复古主义思想绝非超越历史的存在,恰恰相反,王莽是一个与当时万千儒生一样沉浸在先贤描绘的乌托邦中无法自拔的空想家。

无论是上文中提到的土地改革、币制改革,还是没有提到的对国内国外各种地名、官名的修改,对王侯爵位的随意削减,都体现出王莽泥古不化、思想迂腐的特点。

而仅仅是王莽对于黄河泛滥治理的放任态度这一条罪状,就足以让他背负这千古以来的骂名了。

正是王莽的空想、自私、刚愎自用、与民争利,不顾经济发展、政治运行的自然规律恶意发动荒谬、多变的改革,肆意鲸吞民间财富,最终断送了这个短命的王朝。

6.2 新王朝改革的正面意义

虽然王莽改制的失败让他几千年来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他对土地的公有制改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尝试,而他掀起的一股轰轰烈烈的货币改革风潮带来了一次极大规模的从实值货币到虚值货币变革的尝试,这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为后世改革家们积累了一笔财富。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黄河的泛滥造成了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对比《后汉书·地理志》与《汉书·地理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南北方人口分布从西汉后期的 1370 万比 4400 万变成了东汉前期的 2200 万比 2600 万,湖南、江西和广东的人口迅速增加了三倍,动乱的新莽时期反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的南北融合,也算是对历史有所贡献吧。

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以互联网技术为主,涉及历史、人文等多领域的学习与感悟,每周都有精彩推文,全部原创,只有干货没有鸡汤

王莽真的是一个穿越者吗?》来自互联网,仅为收藏学习,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URL:https://www.bookhoes.com/5270.html